後天失明人士訓練服務需等1.5年 團體促加強醫社合作助重投社區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後天失明人士曾經擁有健全的視力,然而因不同的疾病影響下,使他們漸漸失去視力。以往能輕鬆做到的事,失明後倍感困難,他們更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應付日常生活。有研究發現,他們在失明初期對相關的支援服務的需求較高,惟現時失明人士缺乏社區支援,復康訓練服務更需要輪候至少9個月至兩年。有關注團體認為,現行支援服務及輪候時間過長,希望政府能加強支援,協助他們盡早適應視力轉差後的生活。

後天失明人工社區支援研究由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委託香港大學於去年11月至今年5月進行。研究參與者皆為失明人協進會會員,分別有167位視障人士參與問卷調查及43位視障人士參與聚焦小組,當中全失明或嚴重弱視的研究對象佔8成(81%),平均年齡為55.1歲。

後天失明人工社區支援研究由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委託香港大學於去年11月至今年5月進行。(曾鳳婷攝)

問卷調查主要分為兩部分,包括研究視障人士的社區歸屬感及生活質素。研究發現視障人士的眼疾發病年資較高,其社群意識亦會比較高分。眼疾發病少於一年的視障人士社區歸屬感在40分滿分只有21.5分,而3至10年則有26.5分。協助進行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徐曉君解釋,年資較高的視障人士已接納自己及適應新生活,故在身份認同及對社區歸屬感會較高,而新失明人士仍在接受及調適階段,亦反映他們對支援服務的需求較高。

協助進行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徐曉君提到,現時政府主要提供四種服務予視障人士,包括康復及訓練中心、傳達及資訊服務、社交及康樂活動及自助組織。研究亦顯示使用較多服務的受訪者生活質素較好。(曾鳳婷攝)

在生活質素方面,不同視障程度的後天失明人士在生活質素有所差距。全失明人士在健康及精神狀況、自我觀感及人際關係等的分數較高,而嚴重弱視人士的整體分數則較低。然而,輕度及中度弱視人士的財政狀況則較全失明人士佳。徐曉君提到現時政府主要提供四種服務予視障人士,包括康復及訓練中心、傳達及資訊服務、社交及康樂活動及自助組織。研究亦顯示使用較多服務的受訪者生活質素較好。

除了問卷調查外,研究團隊亦會與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對他們的社區支援明顯不足。有受訪者指出部份服務輪候時間過長,例如家居清潔服務的輪候時間長達一年,復康訓練服務輪候時間過長及欠缺持續性,輪候時間長達9個月至兩年不等。另外,受訪者表示醫社合作不足、欠缺溝通,例如眼科醫生不熟悉社區服務,而未能將個案轉介到合適社福機構或向病人介紹相關支援服務,令服務不銜接的情況出現,影響視障人士適應視力轉差後的生活。

新失明人士無從獲得社區支援服務資訊

視障人士莫先生受視網膜色素病變影響下,現時幾乎全失明,只能看到光暗。他表示,4年前隨朋友進行眼科檢查,意外發現有眼疾,眼科醫生診斷為絕症,無法治療,視力只會變得越來越差。 當時莫先生十分諤然,並感到無助,「當時我有工作做緊,唔知點算,亦唔知將來會點」。他遂向醫生查詢,惟醫生僅告知他可以自行去尋找相關機構協助,未有提供協助。

莫先生稱,他當時上網尋找資料,卻一直未找到合適機構。他的眼疫來得又快又急,令他更感徬徨。幸得一名社工鄰居偶然發現他的異樣後,向其介紹相關機構,才得以獲得適切協助,開始輪候復康訓練服務。一年半後,莫先生終於成功排到服務,惟他的視力已變得很差,只能進行家居訓練。但由於在家中訓練的頻率及種類較少,原先能在1年完成的訓練,變相要拖延至5年才能完成。經香港失明人協進會介入後,莫先生學會使用手杖,能自行到達訓練地點,在訓練頻率增加下,明年初便能完成整個復康訓練課程。

獨自覆診對失明人士最為吃力

成為失明人士短短4年,莫先生認為到公立醫院覆診最為吃力,「如果有社工還好,但如果無,要去唔同地方做登記、檢查、預約下次覆診日期都幾困難」。加上前往公立醫院也有一段距離,令他日常生病都只會到附近購買成藥,不會到醫院求診。莫先生亦表示疫情下不少視障人士都希望注射疫苗,但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自行進行網上登記,希望政府能加設即日籌,留下部分名額,讓有需要的殘疾人士能即日到場打針。

曾從事文職的Sandy則在12年前因視網膜脫落影響視力,7年前完全失明。Sandy表示,得知自己即將失明後,感到十分失落,亦不知怎樣能取得相關服務資訊,故將自己藏在家中,依賴家人陪同外出。直至4年前,她才申請復康訓練服務,1年半後進行訓練,「之前我出門口一定要有人帶住,但依家可以自己行」。接觸服務及獲得相應培訓後,令她的自信心增加,Sandy感激身邊有同路人及失明導師鼓勵,助她重新投入社會。

全失明人士:我們也有工作能力

Sandy表示,接受相應訓練後,其實失明人士也有工作能力,「原來有啲軟件可以令我哋用到電腦,亦有好多生活上嘅嘢例如煮飯,我哋可以自己做到」。Sandy現時成為了一名實習咖啡師,「我認為視障人士絕對有能力工作,只是欠缺工作機會。另外,如果有同路人支援,對後天失明人士來說,可以更快、有信心重投社會。我現在參與很多義工工作,分享自身經歷,鼓勵其他視障朋友。」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副會長陳志剛促請政府加強予視障人士的相關服務。他指出,現時服務的時間較長,對於新失明人士,一些具逼切性的服務,例如陪診及復康訓練,等一年半已成常態,故希望能增撥資源,縮短輪候社區服務時間及加強對他們的援助服務。

促請政府帶頭聘請殘疾人士

陳志剛提到長者的醫療券服務成效良好,有助把長者分流到其他私營醫院,故希望同樣做法能用在殘疾人士身上,讓他們能於附近的醫院就醫,減少公立醫院=壓力。在就業方面,陳志剛則提到,失明人士除失去感觀功能外,其他的能力沒有減低,希望政府能帶頭聘請及增加聘請殘疾人士的數目,讓他們獨立及有平等的機會生活。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會長黃俊恒認為現行支援服務不理想,不少新失明人士反映在得知確診眼疾後,不能從院方得到相應的服務資訊,希望能加強醫社合作,避免同類型情況再次出現,而拖遲他們接受服務的時間,「我希望新失明人士可以係第一時間搵到適合機構協助,而唔係至少要2、3年之得先可以得到適切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