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拆石籬中轉屋|團隊倡人口凍結代替臨時收容所 為居民「解渴」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從前,一隻口渴的烏鴉到處尋找水源。終於,牠找到了一壺水,但瓶口太窄,無法喝到瓶中的水。烏鴉想盡辦法,終於想到把小石投進瓶內,水位便會上升,牠就有水喝了。《烏鴉喝水》的故事眾所周知,但大家都會忽略了故事背後,其他找不到小石的烏鴉們,只能放棄這壺水去繼續尋找水源,退而求其次選擇喝污水,或甚不幸渴死的烏鴉。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博群社區研究計劃學生團隊

在香港,中轉屋就是遇上天災人禍、遭到因政府執法(如工廈劏房)而被遷拆的鳥兒的「救命水」。但現時的申請流程繁複兼漫長,令申請人有時只能放棄。首先,如果因政府執法被清拆,申請人需留守至收樓階段,並且通過入息審查及數次家訪證明自己符合申請公屋資格。隨後,申請人需入住臨時收容中心,為期至少三個月,直至換取「無家可歸」證明,才可以輪候入住中轉屋。猶如即使身體已經嚴重缺水,烏鴉仍要來回數十次回搬石仔,投進水壺,至脫水邊緣也未必喝到一口水。

有水無雀飲,有屋無人住?

政府聲稱中轉入住人數甚少,因此將於在2022年清拆現時本港市區內碩果僅存的石籬中轉屋,預期329戶受影響 。不過,其實早於幾年前因為樓宇結構安全問題,已暫停新租戶入住。加上政府甚少向市民積極推廣中轉屋,市民對中轉屋一知半解,甚至與社會房屋等概念混淆。因此大部份合資格的市民都很可能未有申請中轉屋,而會循其他市場途徑,並很可能因經濟困境,而再次尋覓到不適切的居所。在居民住屋權的角度看,他們很可能再次面對拆遷;而從政府資源的角度看,於是出現了「有樓無人住」的情況。因此,中轉屋入住人數少,未必與「沒有需求」有關,反而是和政府「沒有推廣」有關。

+6

忍受收容所惡劣環境三個月才算「無家可歸」

至於少數得悉入住中轉屋流程的市民,亦難逃歷盡艱辛的命運,都未必能入住中轉屋。臨時收容中心環境惡劣,既有蝨患,亦欠缺雪櫃、穩定網絡、私人空間。而且,住戶要共用廚廁,出入長期受到嚴密監控,晚間不開門,不單似集中營,亦不利上夜班的居民。再者,中心位於屯門寶田,離市區甚遠,既不利學童上學,亦不利市民上班。但若然申請人要入住中轉屋,就必須忍耐,在臨時收容中心住滿三個月,政府才認為你算是「無家可歸」。如果你中途忍受不了,那對政府而言,你便是「無需要」的人士了。試問如此生活,又有幾人能忍受?這不是等於刻意排除有需要居民入住機會?

針對以上流程問題,我們建議取消不適切居所住戶申請人必須入住臨時收容中心的條件。以於清拆令發出時,進行為期七日的人口凍結,證明住戶受遷拆影響而無家可歸。若受影響住戶錯過人口凍結期限,亦可憑住址證明換取相關證明。已登記的住戶即可暫時於中轉屋居住,並接受入息等其他方面的審查。同時,政府亦應定立罰則,防止業主於清拆令發出後繼續招租,令更多租客受到遷拆影響。如是者,居民才能在危急情況下「解渴」,找到安身之所,政府部門亦能順利完成所需的審查,從而發揮中轉屋在社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