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圍邨未見重建時間表 近九旬婆婆一住59年:唔知有冇命等到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施政報告》提出重建樓齡達59年的馬頭圍邨,但未有具體時間表,有民意調查顯示,逾七成居民贊同政府重建馬頭圍邨,甚至認為越快越好,亦有八成半人希望原區安置,政黨建議政府籌組跨部門小組,整合舊樓重建項目,善用土地資源。邨內第一代「邨民」88歲獨居婆婆,指舊樓設施老化,頂層不設升降機須步行,廚房及廁所天花滲水剝落,若計劃無了期延後「唔知有無命等到搬遷。」促請政府特事特辦。

馬頭圍邨屬早期公共屋邨 頂層不設升降機

原址為二皇殿村用地的馬頭圍邨,屬九龍城區最早的公共屋邨之一,由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所興建,1962年落成入伙,曾經是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總部所在,由開邨住至今日近六十載的88歲李婆婆,昔日一家人居住上址,先後經歷子女婚後搬走、老伴離世,如今獨居在芙蓉樓13樓一個單位,她指舊屋邨設計升降機最高只達12樓,最頂兩層的居民必須步行上樓,「幸好我仲行得走得」,其他鄰居皆為老人,出入要靠樓梯走動,甚為不便。

她又稱隨着屋邨設施老化,加上14樓頂層整層拆遷再重建,曾有積水滲入廚房及廁所天花,「煮煮下試下成塊灰水跌落嚟」她多年來催促房署派人維修,惟辦事處維修工只試過一次到場,批走部分起露出鏽迹的天花表面,再簡單補漏髹油後完工,未有徹底根治問題,她慨嘆「講咗重建咁多年,都唔知有無命等到搬遷。」

調查顯示近八成六居民希望原區安置

最近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重建樓齡59年的馬頭圍邨,但九龍城區議會上月初討論有關事宜時,多名區議員關注政府未有交代重建及研究時間表,直指研究數十年只聞樓梯響,難以提升居民生活質素。

民建聯今日(7日)發表民意調查,上月29日至今月4日透過屋邨面訪及街站問卷調查方式成功訪問324名邨內居民,有76.2%贊同或非常贊同政府重建馬頭圍邨,有29.6%受訪者認為應在3至5年內啟動重建,有份進行調查的民建聯社區幹事邵天虹引述不少居民甚至反映越快越好,亦有20.9%人估計要6至8年,其餘估計要耗時9年以上。有86.6%的受訪居民希望原區安置,同時有83%居民最關心重建時間表,其次是搬遷安排(84.2%)、搬遷補貼及資助房屋政策措施(66.9%)等事宜。另外,有74.3%居民贊成或非常贊成政府應公開及優先將重建研究、建議或方案給予居民、社區團體及居民互委會或區議會作諮詢。

社區幹事:單位老化,整極整唔好

社區幹事邵天虹表示,馬頭圍邨屬區內其中一條高齡屋邨,單位不斷重新裝修「整極整唔好,做完又要重新搞。」自屯馬綫開通後,區內交通配套趨完備,有信心日後將整條邨重建時,可以在城規會提高地積比,土地價值發揮到最高。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建議,政府應盡快制定馬頭圍邨重建時間表及搬遷方案,並且以民為本,提供原區安置、原區公屋分配或特別調遷計劃,當中可考慮分批重建或邊拆邊建模式加速重建過程。

除了馬頭圍邨外,鄰近該邨的真善美村、公務員建屋合作社亦納入重建計劃,李慧琼建議政府以革新突破思維,按地區層面成立跨部門項目制定小組整合重建項目,包括整合區內屋邨及舊樓重建項目,提高地積比興建房屋,再將馬頭角入境處及亞皆老街球場的政府用地改劃成綜合社區配套,應付未來人口增長。她直指鄰近新加坡、澳門近10年大幅開拓土地,建屋速度遠比香港快,政府有必要提速,聯合房署、規劃署等相關建屋部門,由10年規劃壓縮至5年內完成,否則居民只能繼續等待。

李慧琼早前宣布參與九龍中選區立法會選舉,同區對手包括譚香文及楊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