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受訪者疫下須借錢度日 三孩港爸申綜援不果為養家欠10萬卡數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疫情持續多時,不少市民的經濟收入受到影響。有研究指出,逾半市民家庭收入低過疫前,當中更有四成人需要借錢度日。研究團隊形容情況嚴重,大部分市民選擇向親近的人借錢,為還錢更是勞心勞力,對身心造成影響。研究團隊又指,疫下申請綜援的需求增加,惟門檻仍然高,建議當局能再次放寬入息限制以及豁免計算儲蓄保險作資產等措施,以緩解相關情況。

「疫情下市民收入減少及借貸情況」是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9月至10月以網上及實體問卷進行。調查橫跨六區,成功訪問598個市民,受訪者年齡平均為38歲,大部分均有中學或以上學歷。受訪者主要來自4人家庭,疫情前的平均收入為38,200元,即接近本年度第二季的四人家庭入息中位數(42,800 元)。

「疫情下市民收入減少及借貸情況」是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9月至10月以網上及實體問卷進行。(曾鳳婷攝)

研究指出,疫情下近半(46.6%)受訪者的家庭收入銳減,平均減幅接近四成(38.3%),更有一成(12.5%)受訪者的家庭收入減少9成或以上,即接近完全失去收入。研究亦揭示收入減少的情況平均持續8.5個月,當中有一成(10.2%)更持續達19個月。研究團隊指出,雖然疫情有所放寬,但收入跌幅未能完全恢復,逾半(55%)受訪者的家庭收入仍然低於疫情前。

研究指出,疫情下近半(46.6%)受訪者的家庭收入銳減,平均減幅接近四成(38.3%),更有一成(12.5%)受訪者的家庭收入減少9成或以上,即接近完全失去收入。(Josh Appel/Unsplash)

受訪者平均疫下借貸金額達7.7萬元

在借貸方面,研究指有四成(41%)受訪者曾在疫情間借貸,主要是向家人(53.8%)、朋友(38.5%)及信用卡現金透支(32.1%)借貸。他們的平均借貸金額達77,500元,最高借貸金額為40萬元,逾半(59.7%)借貸4萬元或以上。近七成(69.6%)曾借貸受訪者在借貸時感到極「難以開口」及有七成(70.5%)對還款感「極大壓力」,只有不足四成人(39.2%)表示「有信心能按時還款」。

近七成(69.6%)曾借貸受訪者在借貸時感到極「難以開口」及有七成(70.5%)對還款感「極大壓力」,只有不足四成人(39.2%)表示「有信心能按時還款」。(資料圖片)

收入下跌 近兩成受訪者考慮申請綜援

研究亦指出,七成(75.1%)受訪者在疫情期間曾出現一項或多項的負面身心狀況,包括節省開支而減少社交活動(55.9%)、感到精神困擾(35.8%),以及有更多家庭衝突(27.4%)。在收入下跌者中,近9成人(89.9%)出現相關負面身心狀況。即使在收入沒有下跌的人士中,亦有超過6成人(61.9%)出現相關狀況。

儘管不少受訪者正經歷經濟困難,在收入下跌者中,僅約兩成人(21.3%)曾考慮申請綜緩,最終只有不足一成(3.9%)人決定申請,遠低於選擇借貸的比例。收入下跌者不申請綜援的原因主要為自己或家人不符合申請資格(53.1%)及程序繁複(31.5%)。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政策倡導幹事吳偉明解釋,申請綜援的門檻較高,令不少希望申請的市民被拒諸門外。他提到,不少市民都未有預想疫情會維持接近兩年之久,普遍只想取得短暫援助。加上,申請綜援的審核繁複,有時更要求取得非同住家人的財務情況,有些申請者又或被指住處租金過高,導致申請不獲接納。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政策倡導幹事吳偉明解釋,申請綜援的門檻較高,令不少希望申請的市民被拒諸門外。(曾鳳婷攝)

吳偉明提到,綜援能觸及的人有限,陷入短期經濟困境的人士多數都無法申請。育有3名子女的Ben便是一例,50歲的Ben疫情前於一間跨國公司工作,失去工作後找到裝修公司的銷售工作,為節省開支,他改租月租1.2萬元的單位,但轉職後的薪金不高,支付房租後已所餘無幾,難以負擔一家五口的開支。他嘗試申請綜援,但被部門指房租過高,故不符合資格。最終,他只能藉透支信用卡應付日常開支及使用食物銀行維持生活,更一度欠下約10萬港元卡數。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服務發展幹事譚嘉媛建議當局容許經濟困難人士提取僱員部分的強積金作應急之用,並設10萬元為上限。在綜援方面,她建議當局能重推重推「提高資產限額上限」及「豁免計算具儲蓄成份的保險為資產」等措施,在短期內助市民度過難關。(曾鳳婷攝)

團體促放寬綜援申請門檻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服務發展幹事譚嘉媛建議當局容許經濟困難人士提取僱員部分的強積金作應急之用,並設10萬元為上限。在綜援方面,她建議當局能重推「提高資產限額上限」及「豁免計算具儲蓄成份的保險為資產」等措施,在短期內助市民度過難關。朱漢榮形容綜援為無辦法之下的安全網,長遠而言,政府應建立失業支援制度,以在市道低迷或其他因素影響大圍經濟時,援助有需要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