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焚化爐選址屯門曾咀 上半年啟動環評研究 全港物色更多地點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政府目前在石鼓洲旁興建首個以先進焚燒技術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I·PARK1(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最快2025年投入服務。至於本港第二個焚化爐選址,亦有初步定案。
環保署今日(25日)表示,早前曾對屯門曾咀中部煤灰湖,作為其中一個轉廢為能設施可能選址進行深入研究,當局決定在今年上半年,對該選址再展開環境影響評估及技術性研究。曾咀焚化爐初步設定處理量,約為每日4,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料連同石鼓洲焚化爐,兩個設施每日共可處理7,000公噸垃圾。
為達到「零廢堆填」目標,當局更預告,焚化爐工程或會陸續有來。環保署表示,計劃同步展開一項全港性選址研究,物色其他適合興建同類「轉廢為能」設施地點,並進行環評及技術性研究。當局強調,現代化轉廢為能設施會採用先進技術,並結合相宜的社區設施或綠色旅遊概念,發揮一址多用協同效應。

I·PARK1預計將在2025年投入服務,處理能力為每日3,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環保署圖片)

政府早於《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和《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要達致「零廢堆填」及碳中和目標,香港除了推動全民減廢及乾淨回收,必須具備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以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為增設焚化爐鋪路。

環保署今日表示,I·PARK1預計將在2025年投入服務,每日可處理3,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環保署指出,香港需要與時並進,興建進一步的轉廢為能設施,才可把所有不可避免和未能回收的生活垃圾全面資源化,並增加本港轉廢為能所產生的電力能源。

環保署表示,香港除了推動全民減廢及乾淨回收,必須具備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以處理都市固體廢物。(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屯門曾咀中部煤灰湖成新焚化爐選址

發言人指出,策劃發展I·PARK1時,曾對屯門曾咀中部煤灰湖作為其中一個可能選址,進行深入研究。環保署會在今年上半年對這個選址再展開環境影響評估及技術性研究,初步設定處理量約為每日4,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

展開全港性研究 物色更多建焚化爐可行地點

環保署亦計劃同步展開一項全港性選址研究,物色其他適合興建此類轉廢為能設施的地點,以及進行環評及技術性研究,當中會全盤考慮各項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可用土地面積、環境影響、廢物運輸安排、處理廢物基建設施的布局等。這些現代化轉廢為能設施會採用先進的技術和結合相宜的社區設施或綠色旅遊概念,發揮一址多用協同效應,讓市民受惠更多。

新界西堆填區擴建縮至100公頃

現時本港透過兩個堆填區平均每日接收共11,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發言人表示,在有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啓用前,香港仍需要堆填區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在這段過渡期間,環保署兩個位於新界的堆填區將會作有限度擴建。

就新界東北堆填區擴建工程的設計、建造和營運合約經過公開招標程序,由威立雅環境服務香港有限公司成功投得,相關建造工程將會於年初展開。

環保署將會實施更嚴格的環境管制措施,除了增設對不同環境參數的實時監測及報告外,亦將設立專屬的網站向公眾發布環境監測及審核數據和結果。至於位於新界西的堆填區,其擴建計劃規模已由原來約200公頃大幅縮減一半至只約100公頃,有關工程將於年內公開招標。

葛珮帆認為,當局必須向當區居民詳細交代選址的原因及影響,讓他們知道並非興建會污染空氣、釋放毒氣的舊式焚化爐,摒除負面印象。(資料圖片)

民建聯︰居民對於屯門選址有強烈意見及保留

民建聯議員周浩鼎表示,居民對於屯門選址有強烈意見及保留。他指,居民雖理解政府要以轉廢為能設施,作為環保安排及達至減碳目標,然而對於選址屯門龍鼓灘則有所質疑。周說,該區原來已有已擴展堆填區及骨灰場,交通及整體配套則欠奉,質疑當局為何在交通配套全面欠奉情況下,擬於該處建本港第二個垃圾焚化爐。他稱,政府原可於新界西北發展更多創新及先進工業,建焚化爐計劃或與相關規劃不相稱,促港府向居民充分解釋背後理據,聽取市民意見,及研究其他選址可行性。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民建聯議員葛珮帆表示,支持轉廢為能,達至零堆填,但認為當局必須向市民,尤其是向當區居民詳細交代選址的原因及影響,讓他們知道並非興建會污染空氣、釋放毒氣的舊式焚化爐,摒除負面印象。她指出,興建任何設施要經過漫長時間尋找選址、環評、諮詢等,若等垃圾收費推行後,再考慮會否興建第三座焚化爐,或太費時,認為現階段可先物色選址。

朱漢強表示,靠末端處理設施處理垃圾,屬昂貴、懶惰、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資料圖片 / 黃舒慧攝)

環團指靠末端處理治標不治本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去年公布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已預告,港府將靠大規模基建解決廢物問題,但認為利用末端處理設施處理垃圾,屬昂貴、懶惰、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料垃圾收費或助本港減少一至兩成垃圾,單靠現有措施仍無法應付,不排除本港會有第三座焚化爐。

朱漢強認為,減廢措施如垃圾徵費、膠樽按樽制回贈等誘因不足,非強而有力措施,中產或以上階層未必在意,直言作為減廢「火車頭」的垃圾收費,也令人感覺沒有足夠「柴火」走得快而勁,起不了積極作用,認為應優先增加減廢誘因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