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料新界西填區擴建後可用多20年 表明需研究建第二個焚化爐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環境局將發展更多「轉廢為能」設施處理本港垃圾,達至「零廢堆填」願景,擬縮減新界西堆填區擴建面積一半至約100公頃,疑為興建焚化爐鋪路,今(22日)在環境事務委員會討論。
多名議員在會上表示,擴建堆填區處理垃圾的做法不理想,亦追問第二座焚化爐詳情。官員回覆指擴建後料可多運作20年,冀2030年中有足夠「轉廢為能」設施處理所有都市固體廢物,並表明會研究探討興建額外焚化設施處理,惟沒透露相關詳情。

環境局早前發表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預告,會籌備發展新的轉廢為能設施,處理無法回收的都市固體廢物,期望有關設施可於2030年代落成。若能於2035年或之前提供足夠轉廢為能設施,包括興建第二座垃圾焚化爐,政府會考慮縮減新界西堆填區原來約200公頃的擴建佔地,令香港邁向不再過度依賴堆填區直接處置垃圾。

據局方近日提交立法會文件,已計劃縮減新界西堆填區擴建範圍面積,由原先設計的約200公頃減至約100公頃,當中用以堆填廢物的面積同樣減半,由原先設計的約180公頃減至約94公頃,預計明年底動工,2026年啟用。

議員追問第二座焚化爐詳情 官員沒正面回應

身兼鄉議局主席的經民聯立法會議員、龍鼓灘居民代表劉業強形容,擴建堆填區是一個無奈及難以接受的選項,認為本港轉廢為能設施非常落後,問及政府是否要在屯門興建大型焚化設施。

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對於堆填區擴建感到心情「相當複雜」,認為長遠而言非理想做法,形成惡性循環。他認為,單靠一座每日只可處理3,000公噸垃圾的焚化爐不足以應對垃圾問題,加上有關技術已相當成熟,希望局方交代第二個轉廢為能設施在何時及在何處設立。

環境保護署副署長伍江美妮回應指,有足夠轉廢為能設施前,有需要擴建堆填區,希望完成平整工程後,可以運作20年,強調藍圖目標不是把垃圾棄置堆填區,而是希望在2030年中,有足夠轉廢為能設施處理所有都市固體廢物,前提是做好減廢回收,及有足夠設施進行末端處理,不再依賴堆填區。她又補充指,第一期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將於2025年落成,要研究探討興建額外設施處理,希望先做好源頭減廢及資源循環。

環境局日前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中期目標是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人均棄置量將較2020年逐步減少40%至45%,2035年前達至零廢堆填。(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憂增區內衛生及交通問題

有議員關注垃圾車造成的氣味及衛生問題,也擔心加劇區內交通問題。伍江美妮回應指,會加強清洗、檢查、監管、執法等工作,並會盡量加強水路運輸,而目前已增至九成,餘下主要是屯門蝴蝶灣一帶,大部分屬無氣味的建築廢物、木材、輪胎等,擴建後會再研究會否調整。

至於交通問題,伍江美妮表示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就龍鼓灘填海及重新規劃屯門西發展,會重新審視區域交通配套,路政署亦會盡快諮詢11號幹線研究,規劃屯門繞道工程,今年會展開勘察、環境評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