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悲歌|「以老護更老」普遍 七旬伯:唔知幾時照顧唔到家姐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疫情肆虐,大眾均選擇減少外出避免感染病毒,留家時間大增。有關注照顧者團體進行調查發現,疫下照顧者的生活面對更大壓力,當中護老者及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照顧者的照顧時數最長,大多每周超過41小時,接近一半的照顧者更是長者,即是他們需要照顧同齡或更年老家人,反映以老護更老的情況普遍。有七旬照顧者表示需要全天候照顧家人而感到疲累,亦擔心自身體力及健康在將來未能應付日常照顧:「我都唔知幾時照顧唔到」。關注團體認為政府應對照顧者提供更多援助,包括恆常照顧者津貼及提供一站式的照顧者服務資訊平台。

照顧者易達平台於2020年8月至今年1月期間,成功收集超過1,600名照顧者數據,發現有超過8成(83%)為女性,近半(48.9%)為61歲或以上長者,當中更有接近一成(6.5%)的長者照顧者是81歲或以上。數據顯示,護老者及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照顧者每周的照顧時數大多61小時或以上,即與全職工作者相若。而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的照顧者同樣是女性,主要為較年輕的母親,她們不但因照顧兒童而失去職業發展的機會,投放大量時間在孩子身上,亦缺乏喘息時間。在疫情下,家人留家的時間增多,亦形成困獸鬥局面,令他們壓力大增。

調查中有94名81歲以上高齡照顧者

數據亦反映以老護老是香港社會的普遍現象。調查中有94名81歲或以上的高齡照顧者,高齡照顧者的體力和健康是否有足夠體力照顧他人,亦值得令為反思。照顧者易達平台委員會代表何冠雄指,一般以老護老的個案為夫婦,由一方去照顧對方的生活起居,如三餐及看醫生等。他指出,大多上年紀的長者均有不同的健康問題,僅是幫忙洗澡已是一個難處,「年長照顧者點幫沖涼?好難先可以沖得乾淨」。他又指出,照顧者用於照顧家庭的時間多,經濟狀況又依賴外出工作的一方,令他們無從紓緩各方壓力,「可能連出去剪頭髮嘅時間都冇」。

照顧者易達平台委員會代表何冠雄指,一般以老護老的個案為夫婦,由一方去照顧對方的生活起居,如三餐及看醫生等。(照顧者易達平台提供圖片)

七旬長者獨力照顧認知障礙胞姐

72歲的梁伯伯是74歲姐姐的照顧者。姐姐幾年前確診認知障礙症,因其他家人未能分擔照顧工作,梁先生便獨力負起照顧者的責任。梁伯伯對於需要全天候照顧姐姐感到疲累,亦直言自己的個性較為暴躁,起初對認知障礙症認識不深,經常因胞姐的行為問題而怒罵對方及發生衝突。疫情下,梁伯伯接受的資訊有限,亦因疫情嚴峻不敢外出,「我好怕我出咗去,之後姐姐又自己走出去,唔小心染病」。隨着梁先生年紀漸長,除了要面對日常的照顧壓力外,他更擔心自身的體力與健康未能應付,「我都唔知幾時照顧唔到」,令梁伯伯長期處於繃緊狀態。

至於現時育有一子一女的張女士則表示,幼子就讀幼稚園一年級時,已發現他的行為有問題,經轉介評估後,發現幼子患有自閉症譜系、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疫情下,學校暫停面授課程,改以網課代替,幼子留家時間增多,「佢會成日拖延、跳嚟跳去,叫極都唔停」,當不小心有身體碰撞後,幼子的情緒會隨即爆發,需要她安撫,「以前都會去下學校、遊樂場接觸到人,佢嚟緊就要升小學,唔知點算,又怕適應唔到新環境,又怕佢跟唔上」。張女士期望幼子能獲得更多專業訓練,亦期望有社區服務能讓她擁有個人空間,紓解日常照顧壓力。

夾心照顧者:照顧到細,又照顧唔到個老嘅

另一方面,有「夾心照顧者」的壓力情況更令人關注,勞太便是其中之一,她需要同時照顧患有糖尿及腦血管閉塞的母親,亦要照顧9歲患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與及自閉症譜系的兒子。勞太指,疫情下,兒子需要上網堂,惟他的專注力低,難以上課,「網課佢自己跟唔到,會周圍走、開電視,我要陪住佢上」。留在家中多時,亦令兒子情緒起伏變大,「以往可以出去放電,但𠵱家冇。佢成日都會喊、會好焦慮,試過用頭撞牆發洩」。她形容現時情況猶如困獸鬥。勞太提到除了要照顧兒子,平日也要照顧媽媽,包括起居飲食、煮飯及餵藥,因長者較健忘,需要她定時提醒吃藥。勞太對於日常的照顧感到莫大壓力,「照顧到細,又照顧唔到個老嘅」,亦感到無助,「我都唔知可以同邊個傾,有事又唔識點解決」。

平台呼籲勿讓照顧者獨力承擔

照顧者易達平台呼籲照顧者切勿忽略自己的需要,須及早尋求協助,亦提醒其親友不要讓他們獨力承擔,家中若其他成員應協助分擔,社會上其他的持份者亦應支援照顧者,例如建立通報和轉介,及早察覺迷路的長者、以及有需要支援的照顧者等。平台亦建議制定照顧者休息日,安排後備照顧者;政府應該提供恆常津貼,為全職無酬照顧者提供經濟支援;而提供一站式的照顧者服務資訊平台,亦可讓一眾照顧者喘息及紓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