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母子同患ADHD生活壓力爆煲 單親母陪兒子追星關係變好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為人母難,為ADHD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患者之母更難。但當發現自己也是ADHD患者,如果你是主人翁,你有何感受?Christy的兒子銳堅於幼稚園時期被發現患上ADHD,她陪同求診時,意外發現自己也患有ADHD。但為母則強,她只好「頂硬上」。
撰文:香港救助兒童會

Christy(右)的兒子銳堅(左)於幼稚園時期被發現患上ADHD,她陪同求診時,意外發現自己也患有ADHD。但為母則強,她只好「頂硬上」。(香港救助兒童會提供圖片)

Christy起初對該症的認識不多,後來發現自己也患有ADHD,追根溯源,原來自己身邊的親人也患上ADHD。她一度以為只是過度活躍及專注力較弱,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她與丈夫因教養兒子的方法有分歧,雙方經常發生爭拗,後來更因此分開。母子因同患ADHD需要長期看醫生,藥物費用昂貴,同時又要負擔自己的家庭及父母的開支,為了賺錢養家,只好將兒子交託給外公外婆,自己才能專心工作。

13歲的銳堅小時候脾氣甚差,性格衝動,不太懂得與人相處,在學校有時會怒罵老師和同學,又會隨意掉書包,欠交功課,有時甚至會動手打人。學校老師遂經常要求見家長,Christy感到很大壓力,特別擔心兒子。為了讓兒子有正常的社交活動,她經常自行舉辦小活動,邀請同學前來玩樂,目的是想他有朋友,有社交生活,同時她又可以在旁照顧,以防他突然有情緒問題。

Christy坦言,種種生活上的問題都把她逼得很緊,身心受到重重打擊。(香港救助兒童會提供圖片)

多重生活壓力下卻不求救 終患抑鬱症

Christy坦言,外公外婆年邁,身體自然多病痛,同樣令她擔心,加上自己在工作上遇到不少阻滯,種種生活上的問題都把她逼得很緊,身心受到重重打擊,但又自覺責任重大。她形容自己根本沒有時間,也不懂如何跟朋友傾訴,習慣一個人解決所有問題,「我真的敢死,不敢病!」

雖說不敢病,但她每晚工作至凌晨3時,翌日6時又要起床。面對種種生活壓力,Christy最後還是病倒了,她患上抑鬱症,嚴重至不斷增加服藥量後也沒有好轉,最後醫生建議她暫時離開香港,她決定到內地休息兩個月。休息過後,她問自己:「事到如今,我該怎樣繼續走下去?我有勇氣放棄一切,但唯一放不下的是父母和兒子。每當遇上困難,爸媽對我的鼓勵會在腦海一一湧現,現在是否什麼也不做?將來如何成為兒子的榜樣?」最後她選擇拿出勇氣面對困難。

透過歷奇活動發現兒子懂得照顧別人

在胞姊的建議下,Christy和銳堅參加了香港救助兒童會及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舉辦的「與你同行」多家庭小組歷奇活動。4日活動中,有互相認識的環節,有小遊戲,又有歷奇活動如高空繩索、攀登運動及夜行等,目的是拉近家長與踏入青少年階段子女的關係。Christy自言跟兒子平日沒有太多親子時間,參加這個活動後,彼此多了相處的機會。透過活動的遊戲,Christy亦有所領悟,「我學識放手,稍加提點及信任小朋友就可以了。」

Christy坦言,透過活動認識了兒子的另一面,「當看到他爬繩網時堅持要做到,其他參加者都很欣賞他的堅持。」她又發現原來兒子很懂得照顧別人,會主動跟較頑皮的小朋友玩,行夜山時又會主動攙扶自己,「以前我會懷疑自己的管教方法是否太寛鬆,經歷這4天後,我覺得放下了心結,知道自己過往育兒的方式是對的,知道應該如何走下一步。」兒子銳堅亦表示,與媽媽增加了默契及信任,「還在活動中認識了四、五個新朋友。」

13歲的銳堅有時會煮5餸1湯,給媽媽一個驚喜。(香港救助兒童會提供圖片)

現時Christy會陪兒子追星,銳堅喜歡的新晉歌手是Chantel(姚焯菲)。Christy說平日會陪同銳堅到商場欣賞她的活動,於扶手電梯不停上上落落,就是為了幫他從高位拍下Chantel的照片。銳堅亦對媽媽願意陪他追星感到開心,現時親子關係很好,問到二人對對方有何願望,Christy語重心長地說,「希望仔仔為自己的未來努力。」銳堅則笑着說: 「希望媽咪買部新手機,不要太催迫我。」

現時Christy會陪兒子追星,銳堅喜歡的新晉歌手是Chantel(姚焯菲)。Christy說平日會陪同銳堅到商場欣賞她的活動,於扶手電梯不停上上落落,就是為了幫他從高位拍下Chantel的照片。(資料圖片/梁碧玲攝)

救助兒童會為ADHD家庭提供支援服務

香港救助兒童會及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合作,提供同行有「家」ADHD兒童及家庭支援服務。當中包括家長支援小組、朋輩支援計劃、多家庭小組活動、兒童正向體驗活動及ADHD公開講座,幫助有需要的兒童及家庭。

銳堅說現時跟媽媽之間的默契較以前好。(香港救助兒童會提供圖片)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女士表示,親子關係及雙方的心理健康對於兒童成長很重要,「除了我們的正向管教項目『從心所育』外,救助兒童會為回應本地兒童和青少年不斷轉變的需要,與本地的非政府組織合作,支持及改善香港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