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社工系學生組抗疫關注組 穿梭土瓜灣舊區支援劏房確診戶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這裏沒有一車又車的物資、也沒有一隊又一隊的醫療隊伍,只見那四個人、八隻手⋯⋯ 幾個年輕人自發在社區籌集物資,在疫情高峰期逆向而行,深入高危社區為居於劏房的確診者送上生活所需,深耕基層,希望鼓勵更多年輕人關心地區事務。
撰文:MWYO青年辦公室傳訊經理黃清兒

「青年疫行.土瓜灣抗疫關注組」主席Kim與幾名社工系學生,在3月中疫情最嚴峻之際,每星期到土瓜灣舊區派物資給劏房確診戶。(MWYO提供圖片)

「這裏有些快測包、罐頭、兒童口罩 、消毒噴霧⋯⋯」Kim一邊整理物資包、一邊喃喃說着。2021年12月下旬,香港開始出現第五波新冠疫情,踏入2022年2月適逢農曆新年假期後,於2月25日單日確診數字突破10,000宗。到了3月初確診數字更達至頂峰,單日確診超過5萬人。在疫情嚴竣下,大批患者需要居家隔離,導致缺糧缺藥,孤立無援。這時,Kim與三名就讀社工系的同學Anson、Casa及Wilson組成了「青年疫行.土瓜灣抗疫關注組」,在3月中疫情最嚴峻之際,每星期到土瓜灣舊區派物資給劏房確診戶。「首先係我公公確診,但無得到任何機構援助,我就發現社會上有唔少確診居民,其實都得唔到援手;相反,社區中心就有好多唔同嘅資源,奈何佢哋都有職員確診,因此缺乏人手做前線支援。所以我哋都想出一分力幫助確診居民。」經歷外公染疫卻苦無援手,Kim於水深火熱之際動員社區的力量,走上前線貢獻社區。

社福機構提供物資及場地支援

關注組成員Anson表示,土瓜灣十三街一帶是傳統舊區,卻缺乏社福機構及區議員網絡,關注組希望可以填補這個服務空隙。另一名成員Casa亦補充道,「自從2019年社會事件後,青年經常被標籤為一班冇咩做的社群,所以我哋就諗,點解青年唔可以為社區出一分力?」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搶購防疫用品、生活所需都要靠民間自救,四名年輕人透過區內不同的社交媒體專頁,上載Google Form接觸確診戶。落區派送物資前後,亦都會打電話關心這群被忽略的街坊。Wilson認為,不少青年依然心繫社區,疫情下希望幫助他人,「我諗大家嘅出發點都係關心自己個地方、關心自己個社區,先會踏出呢一步去做呢件事。」

年輕人在前線救火,社福機構就在背後為他們提供部分物資及場地支援,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項目負責人趙姑娘坦言疫情之下,很多社福機構均缺乏人手,這群生力軍正好填補空白,「疫情下好似冇乜年輕人或社工學生去做呢啲工作,但係佢哋喺疫情爆發得最勁嗰陣時,有呢一個諗法,咁我哋當然係義無反顧支持佢哋!」趙姑娘形容,中心內的同事與這群年輕人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每一次落區派送物資都是一個突破。

坦言「又要驚又要做」 盼將關心社區精神承傳下去

訪問當日,適逢清明節假期的晚上,加上當日新冠病毒確診病例超過3,000宗,街上人流稀少,「我哋而家準備派發第三期的防疫物資!」關注組成員Anson 說,「說實話,我係好驚嘅,有句感受,就係『又要驚又要做』。我𠵱家要服務一班確診咗嘅人,一來驚自己受到感染,二來又好想服務呢班人,驚住做囉!」

身型較嬌小的Kim推着載滿物資包的手推車,顯得有點吃力,「都好緊張,但係緊張的背後就會諗到,其實嗰班人都好需要我哋去支援,所以我哋都會去努力做。」這次成立關注組除了四位核心成員之外,他們亦邀請不少同學朋友幫手,關注組成員Casa補充說,「其實最想做到嘅一樣嘢就係傳承落去,可能之後社會上有啲大事發生,例如新一波的疫情,都係需要咁樣幫助嘅時候,嗰班青年睇過我哋點樣做,就可以做返出嚟!」

坦言最困難是行樓梯

穿起全副保護衣,一群義工分成四個小隊,在街上「捐窿捐罅」,除了接觸街坊,亦會上樓派物資,「困難位就係要行樓梯,因為平時我哋都唔會成日行樓梯,甚至有啲樓層可能係天台9樓,所以我覺得難度就係行樓梯、同埋要忍受佢哋衞生嘅情況。」 Kim一邊喘氣一邊說。

唐樓的梯間狹窄,通風不佳導致又熱又焗,加上衞生環境惡劣,義工們既要捱得、又要忍得。每當確診者從義工手上接過物資包,臉上的笑容即使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Kim坦言這就是最好的回報,「最深刻就係有一個伯伯,佢同我哋講,咩呢個世界仲有咁好嘅人咩,呢句說話係一個動力,俾我哋知道,其實我哋覺得派物資,可能係好微不足道嘅事,但對其他人嚟講,就係珍而重之嘅大事。」

青年參與地區事務仍面對不少困難

近年,不少青年在社區深耕細作,MWYO青年辦公室於2021年發表的《讓青年有效參與公共事務.從地區開始》研究報告也發現,不少年輕人對自己居住的社區有願景,並且把公民力量和焦點投放到地區層面,更成立關注組積極聆聽街坊需要。但成員Anson坦言認為青年參與地區事務,仍面對不少困難,「我諗青年參與嘅困難位係要被看見。𠵱家嘅社會氛圍,未必咁容易認同青年做嘅嘢,可能會覺得我哋唔成熟、幼稚,但其實往往就係我哋嘅行動力,我哋個心、熱誠,其實係最強!」

成員Wilson亦同意,派物資只是一個起步點,希望外界能感受青年的用心,「其實睇番過往嗰幾年,老實講每一個青年,都係可能冇咩希望,點解我明明想為香港好,但係背後好似冇人支持,所以想政府知道我哋嘅出發點,然後我哋嘅聲音可以越來越大。」Kim期望關注組可以產生漣漪效應,將關心社區的精神,散落到不同地區,「其實我哋關注組,半年之後可能會消失或者係引退,因為我哋都想令到其他區嘅青年,可以自發去行動,咁我哋呢一個關注組,其實係做一個起步點,或者係俾佢哋去參考,我哋都想每一區嘅青年,自己去關心返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