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明年初設香港仔漁民文化博物館 保育香港僅存一家曬家艇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昔日香港仔海旁有不少「曬家艇」停泊,漁民在船上將魚獲加工,曬乾成鹹鮮魚、魷魚乾等海產售買,但漁民文化卻隨着每一代的歲月流逝正不斷淡化,現時全港仍然經營的曬家艇只剩下一家。南區龍舟競渡委員會近日推出「漁港濃情·香港仔」項目,當中會以360拍攝技巧,將不同形號的漁船攝製成展品,置放於即將推出的香港仔漁民文化博物館,令公眾對昔日漁港有更深入的認識。

由香港仔街渡碼頭旁登上這艘曬家艇,濃烈的鹹香味緩緩傳入鼻中。只見船上的工人先將馬友魚的內臟切出、棄掉,放到水桶中清洗乾淨,再放入鹽水浸泡;船主梁太劏魷魚也是手起刀落,沒有劏穿內臟,也不劏到尾,留下薄透明的脊骨,好讓曬乾時魷魚可以挺直,但因魷魚沒有鱗片,不用浸鹽水。完成後,他們將漁貨用機器運到船的上層,排好在鐵網上待太陽曬乾,或是在天陰時將之搬到大型風乾機位置進行抽濕。

「一夜情」鹹鮮魚製作工夫不容易

船主梁太(黃玉芳)指,自己已經營了40多年,以往是嫁過來當水上人,惟丈夫很早離世,剩下她與拍檔打理生意,並照顧一子一女。她指,一家人過往住在船上,在子女讀完中學、升上大學後才搬上岸。做曬家艇工作並不容易,梁太表示,他們要長期蹲在地上處理一桶桶的漁獲,甚至半夜起來查看魚乾,現時已沒有本地人願意入行。她透露,馬友魚大多會在天光墟和運到西營盤的海味舖售賣,又指雖然內地也有製作此等「一夜情」(一夜埕)的鹹鮮魚,但從來不怕有競爭,皆因貨物運來需時,或需加防腐劑,不少識貨之人仍會選擇買梁太的貨。

香港仔漁民文化十分重要,卻隨着每一代的歲月流逝正不斷淡化。(張浩維攝)

由社區更新基金贊助、南區龍舟競渡委員會執行的「漁港濃情·香港仔」,由2021年9月展開,為期27個月,希望將香港仔經歷了漁業轉型、都市化進程的獨特社區面貌,一一記載下來、加以保育。團體計劃於明年一月推出首個香港仔的「漁民文化博物館」,屆時將以三種方式,包括虛擬博物館、在香港仔海旁設置臨時實體博物館和沿避風塘設置二維碼,讓市民掃描有關漁民文化的不同資料。

▼曬家艇製作漁貨的過程▼

+8

家中曾經營曬家艇、其後已轉型售賣急凍海鮮的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副主席陳志豪,亦有為是次項目擔任顧問。他指,很多人都不認識漁民文化,提到港人會去日本築地「朝聖」,但就很少到香港仔的魚市場揭開神秘面紗,而自己十數年來一直希望多作推廣,「我哋要話畀人知,如果唔係,往後嘅小朋友只知道餐枱上有條魚,究竟係點嚟,係釣定係圍網?佢哋完全唔知。」

「唔會再有人入呢行」

對於曬家艇,他亦指很多人只以為是泊躉船、泊遊艇的地方,雖然對曬家艇行業式微感到可惜,但他也知道這是「夕陽行業」,「就算仔女肯做,我都會叫佢哋唔好做……唔會再有人入呢行,好難叫人日日繼續喺度曬魚,做一隻新船又要幾百萬。」但陳認為,曬家艇和漁民文化絕對有保留價值,希望能讓香港人更加了解這項「文化遺產」。

「漁港濃情·香港仔」項目中包括了在明年1月推出「香港仔漁民文化博物館」,曬家艇文化也是重點內容之一。(左起)曬家艇船主梁太、南區龍舟競渡委員會主席陳富明、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副主席陳志豪。(張浩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