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新方法記錄鼠蹤 今年起推無鼠百分比 結合AI分析更準確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食環署今日(6日)公布推出記錄鼠蹤的新方法「無鼠百分比」,取代現時的鼠患參考指數,預計未來半年可在全港各區實施,新方法是利用熱能探測攝錄機,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熱能影像,了解各區鼠患。食環署稱,新方法更精準記錄鼠隻活動情況,不過當局稱暫未為「無鼠百分比」訂立合格指標。

鼠患參考指數敏感度較低

食環署公布今年起推出「無鼠百分比」,取代現時的鼠患參考指數。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解釋,舊方法已沿用二十多年,調查方法有不少局限,包括只反映鼠患分怖情況及廣泛程度,但未能反映其嚴重程度、敏感度較低等。

他續指,隨著今年全面引入熱能探測攝錄機,配以人工智能技術監察鼠蹤,食環署認為能取代傳統以誘餌普查方法,偵測鼠隻活動情況,故會用此計算「無鼠百分比」以評估各區的鼠患情況。

三日內共攝1080張攝像紀錄

食環署統計師張麗嫻解釋,新的方法同樣是半年一次,考慮到老鼠的生活習性,調查會維持三日,從晚上七時至早上七時,每兩分鐘拍攝一次的熱能影像,共拍攝約1080張攝像。她續指,其後署方會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熱能影像,分辨老鼠的存在,計算「無鼠百分比」,即以拍得沒有鼠隻出沒的熱成像,佔熱成像影像拍攝總數目的百分比作計算。

她續指,首階段調查在食環署提供防治蟲鼠服務的200至300個公眾地方,選取其中100個位置安裝熱能探測攝錄機。該調查同樣為半年一次,每次位置會因應食環署捕獲老鼠的數目、收集鼠屍體數目及投訴數字等而作調整。

被問到如果鼠隻重複出現會否影響「無鼠百分比」從而高估部分地區的鼠患情況,張麗嫻解釋,其比率是希望了解該區鼠隻對人類的滋擾有多少,故即使是同一隻老鼠,如不斷出入,亦對市民做成嚴重困擾。她續解釋,食環署之所以不用拍攝到的鼠隻作計算,正是憂慮重覆出現會誇大當區鼠患情況,故選擇現行的統計方法。

學者:新方法覆蓋面更廣泛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林讚育補充,新的方法可以有更精準記錄鼠隻活動情況及數量,加上對比起過往的整區總數,新方法的覆蓋面更廣泛。

食環署上月起已在中西區、灣仔及東區試行,預料最快下月有數據,半年內會於全港實行。食環署高級總監(潔淨及防治蟲鼠)吳國倫表示,暫未為「無鼠百分比」訂立合格指標,該數據主要希望給大眾參考以採取針對性的滅鼠措施。

他續指,相關攝像鏡頭會安裝在一支兩米長的柱上,加上食環署會留意周遭環境因素,以確保能夠攝錄,故不擔心因被遮擋鏡頭而影響數據。李明偉補充,安裝、放置及拆卸鏡頭為期約一星期,明白部分位置或會影響市民出入,希望市民體諒。

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何俊賢:偵測月份不同而導致產生客觀環境差異

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表示,食環署推出「無鼠百分比」是更為進步的調查方法,故對此表示歡迎,但他擔心由於新方法不會同時間在各區進行偵測,而是在一區進行為期3天的偵測後,再在另一區進行偵測,變相每月最多只能偵測10區,並需兩個月才能完成所有偵測。

他續指,此導致或因偵測月份不同而導致產生客觀環境差異,某些地區或因某些活動而導致鼠患增多或減少,認為政府應對此有所注意。他亦關注新方法的實施會否導致政府調整部份投放在環境衛生的資源,建議最少在頭半年實施階段應對投放的資源有增無減,以免影響改善環境衛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