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神功戲】三年走訪大澳戲棚拍攝 藝術家:後台風光令人着迷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2009年,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經歷多年工程,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正式開幕啟用。十年過去,粵劇瑰寶迎來無限好風光,但風光背後,又是怎樣的一道光景?
本地藝術家黃曼玲(Irene Flanhardt)過去創作不少有關香港人、事、物的作品。最近她花上三年時間,走訪在大澳上演、一共六齣神功戲的花絮,並輯錄成新作《風光背後》。在書中不單呈現戲棚後台的緊張氣氛,也仔細紀錄各項粵劇知識。黃曼玲冀籍此書,向粵劇工作者致敬,「不止是拍攝,也是傳承。」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地藝術家黃曼玲,在本港出生和長大,在2003年嫁給德國丈夫,同年舉家到澳洲生活。Irene在當地大學修讀視覺媒體課程三年,但依然對香港十分掛念,於是選擇與丈夫回流定居。

2008年回港後,她四處尋找不同地方作工作室,繼續油畫、攝影等創作。太極師傅常跟她說大澳的好,去過一趟後,她在2011年決定在大澳一所民居設立藝廊,讓藝術貼近人群,同時吸收靈感,「我唔鍾意去工廠大廈,打開門都唔知係邊個,大澳條村好安全,連差館都冇。」

2014年盛夏某個周日上午,Irene如常在大澳閒逛拍攝。在候王古廟附近,她見到一艘運載戲箱及雜物的「街渡」,正用吊臂準備卸貨,再沿臨時搭建的木橋推入戲棚。這個為準備搭建神功戲戲棚的畫面,令她留下深刻印象,於是決心有日要以大澳神功戲作為拍攝題材。

由這一張相片開始,Irene展開了往後三年拍攝神功戲的故事。

大澳神功戲
大澳神功戲歷史悠久,由戰前至今,每逢神誕,居民仍會組織廟會,搭建戲棚上演神功戲。60年代漁業興旺的全盛時期,一年共有九台神功戲上演,每台也有不同劇目。雖然至今漁業式微,風光不再,年青村民搬出市區就業讀書,但一年仍上演三台神功戲。上演神功戲的日子不受天氣左右,而是按神誕舉行,分別在福德宮土地爺爺寶誕(農曆正月廿日)、汾流天下聖母寶誕(農曆四月二十三日)及寶珠潭楊公侯王寶誕(農曆六月初六日)。

在後台亦有不少禁忌。例如,除非得到同意,否則演員未穿戲服不宜拍照。後台亦不准吸煙、隨便坐下、觸踫或移走任何物品、雜箱、兵器等等。

三年拍攝六齣戲 後台風光萬千

因為掛念香港,所以回來。回來以後,又多次以香港獨有文化元素為創作主題。例如她曾花三年時間,在春夏秋冬及每日不同時分追蹤拍攝電車。在拍攝電車作品期間,她早已心繫大澳神功戲,希望可以打破外界傳聞,一探後台風光。「聽到有攝影師朋友話,好難影架,入去戲棚唔洗旨意呀。但我份人就好歪皮,愈係唔得,愈要去!」

於是她主動接觸劇團,表明從事藝術工作,並以大澳為創作基地,希望能拍攝神功戲,於日後在不同場地作為展覽用途。在她表明來意後,竟非常順利得到負責人的答允。於是,她便在2016至2018年間,走訪大澳粵劇戲棚後台,拍下涉及三個劇團、共六齣神功戲的花絮。而且,在拍照前,她都會盡可能與對方先溝通,以示尊重。在後台,各人忙著化妝裝身,氣氛緊張,為免阻礙演員及工作人員,她只能藏身在走廊一隅,一眼關七、隨機應變。

演出前最後五分鐘,眾演員踏出虎度門前,在狹窄的走廊通道爭分奪秒,作最後的準備。Irene說,人來人往的後台風光使她着迷。「好多嘢係變動緊,呢個化妝,嗰個又整緊嘢,我覺得好有挑戰性,因為你唔會知道下個moment會出啲咩。」

Irene亦特意到沙田大會堂演奏廳拍攝一場粵劇劇目,並收錄在書中最後一章節。沙田大會堂是摩登劇院,後台空間較寬敞,有冷氣,演員感覺更舒適。但她認為戲棚更具特色,兩者對比下,更能襯托戲棚的獨特氣魄。

畫眉清唱 台柱的風采

歷時三年的拍攝過程,她拍攝過大量精彩相片,又將其中190張相片,結集成書,定名為《風光背後》。云云相片中,獲外界一致好評的莫屬「人生如戲」(Life is like a drama),而相中人正是大老倌蓋鳴暉。

蓋鳴暉一口答允Irene的拍攝請求,讓她拍攝自己化妝過程。Irene在蓋鳴暉背後一直靜待,二十分鐘過去,拍下最佳的一瞬間。在相片中,對鏡化妝的蓋鳴暉,鏡子上的倒影,牆壁上的海報,一共映照出四個分身。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就如大老倌曾演活過無數角色,哪一個才是她自己?

在粵劇行規中,所有大老倌和正印花旦也需自己化妝。Irene就成功拍攝大老倌蓋嗚暉上妝畫眉的時刻。

「人生如戲」好評如潮,但Irene反而主動提及另一張令她印象難忘的相片。她說很多演員見到鏡頭後,均會自動自覺「擺pose」,但自然流露的瞬間反而更吸引。其中一張名為「曲不離口」的相片中,正印花旦鄧有銀在後台化妝、整理頭飾,眼神聚焦在鏡中,在沒有音樂伴奏下,高聲清唱戲曲,間中咳一、兩聲,清理嗓子。鄧有銀完全沉醉於表演中,狀態忘我,對Irene而言,戲迷愛看戲,也愛看演員的化妝與綵排,可以拍攝或見證這些場面,是聽覺與視覺上的享受。

正印花旦鄧有銀化妝時清唱兩聲,心無旁騖的眼神,令人入迷。

不止是拍攝 也是傳承

Irene對粵劇本是一竅不通,但凡有不明白,她都一一向劇團經理、演員及工作人員討教,訪問大澳居民及籌備神功戲的理事,閱讀文獻,參考書籍,整理出詳細資料,絕不馬虎。在「風光背後」書中,不止介紹神功戲,更包含各項粵劇知識,如神功戲流程、舞台的設計、戲服、兵器等。

在書中,除六大台柱外,Irene亦有拍攝俗稱「下欄人」的次要演員,又拍攝武師、「衣箱」等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她更會盡可能索取他們名字,並紀錄在書中,並標記在相片的旁邊。「或者佢哋唔會care,但當佢哋睇到本書,見到自己個名都會好開心。」Irene多番表示,此書是獻給粵劇工作者,向他們致敬,亦希望為這項傳統藝術作出貢獻,留下歷史印記。

Irene一直的創作主題均圍繞香港,但接下來的題材仍未定。她說過去曾多次舉行展覽和出書,未來可能先會回歸繪畫創作。(徐嘉蒓攝)

【周五心意運動】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為基層送上溫飽,01心意呼籲您支持【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每$50可為1個基層家庭送上暖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