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文簿具社結業 文青老闆蝕足五年不悔 難忘顧客每日送飯盒

撰文:黃桂桂
出版:更新:

香港中央圖書館旁的摩頓臺中,有一間裝潢毫不起眼,舖面以黑色為主調、配一方形大玻璃的文具舖——文簿具社,近年受不少文青垂青入貨。文具店在摩頓臺紮根五年,老闆Jerry更為這文具店放棄了大學學位。五月底,他突然宣布文具店即將結業,並期望能尋找有心人繼續經營下去。多年心血就此消散,Jerry說最捨不得的是顧客。
攝影:黃桂桂

為移民決定割愛

當文具店轉讓的消息轉開後,不少文青都在「文簿具社」的專頁上留言,表示可惜。今年23歲的老闆Jerry說,經營了五年的文具店要結業,他一定不捨,但由於要與家人移民外國,只能忍痛決定。他輕聲說:「其實未決定最後的營業日,但預計一兩個月內就會劃上句號,希望期間能尋得有心人接手繼續經營下去。」

訪問當日,剛好有一對年輕情侶與Jerry接洽接手經營的事宜。Jerry說,經營文具店需要全心去做,接手者要有所取捨。他指接洽者是對醫生,他不希望對方為了文具店,放棄救人工作。「我為了專心經營它,也放棄了正在修讀的港大中醫學位。」回望過去,他說不後悔,「做每一個決定都要捨棄一些東西,但我因為這間店,收獲了很多。」

Jerry當年為了「文簿具社」放棄了正在修讀的中醫學位,但他並不後悔,「做每一個決定都要捨棄一些東西,但我因為這間店,收穫不少。」

放棄學位 開店是一時衝動

是甚麼驅使Jerry願意放棄大學學位開文具店?Jerry不假思索道:「是衝動。」他說,開店初期,思想很單純。他拿出一部計算機,一邊按數字按鈕,一邊解釋那時的思想脈絡,「當時流行MOLESKINE簿,一本售價200元,假設一本利潤為100元,月租4萬元,即每天租金大約1333元,所以我每天只需賣13本簿就可以了。單純的我以為每天賣13本簿很容易,但結果一個月才賣得4、5本。」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Jerry吃盡苦頭。他以為文具店開在中央圖書館旁能享盡天時地利人和,「但原來借書的人不買筆,買書的人才買筆。」開舖初期每天生意額只有數百元,別說人工,他連租金也賺不回來。直至半年後有記者報導,情況才好轉,但五年來大部分時間,都只是僅僅賺回舖租。雖然如此,他仍慶幸當年做了開舖決定,「如果當時不衝動,就永遠不會有這間店。」

最捨不得的是顧客

儘管長期蝕錢,Jerry卻不因此哄抬價格,因為他清楚知道文具的價值,「文具在港人心目中,是一種廉價的消費品,5元就可以買到的鉛筆,為甚麼要花10元去買?人們願意花幾百元去買一件衣服,但不會願意花幾十元買一支筆。這是現實,我也未必會。」他有售賣一款柔色瑩光筆,市價為9元,但他開始時定價8元,其後一直沒有加價:「對於文具,加1元已經很多,尤其是對學生而言。」

+1

結合傳統與創新:最難生存

文具店不再經營下去,最直接的原因是家人移民,但租金昂貴亦在暗中把「文簿具社」推向結業的道路。經歷不斷蝕錢後,Jerry曾為文具店轉型。Jerry鍾愛鋼筆,小店內更有一個玻璃櫃專門放置鋼筆,很多人認為鋼筆是昂貴的消費品,Jerry卻拿着一支透明筆身的鋼筆,說:「其實鋼筆也可以很『平民』,這支日本牌子的鋼筆,售價才三十多元。」開店初期,店內貨品種類少,只有簿及筆,後來為了生存,Jerry才增購了一些膠紙、信封、書籤、明信片。店舖結合傳統與創新,Jerry卻感嘆:「介乎兩者之間才是最難生存,因為太容易被取代。」

為文具店劃下休止符,他說,最捨不得的是顧客,「記得開舖初期,有顧客知道我經營困難,曾每天下午都買一個飯盒給我當午餐。」文具店深受顧客歡迎,Jerry靦腆地說他也不知道原因,「大概是喜歡這裡的氛圍吧!」為了顧客,為了這五年的心血,他說最希望可以找到適合的人接手「文簿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