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老村接近黃昏? 竹園村民盼收地 憶家園被掟汽油彈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寮屋,又稱鐵皮屋,是香港早年有居民佔地搭建的簡陋居所,作為臨時棲身地。隨著都市化發展,政府逐步收回寮屋土地,如今市區的寮屋已少之有少。位於黃大仙的竹園鄉,早於宋代已經建成。數百戶的大村,在城市發展之下,今天剩下數十寮屋戶。
政府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決定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市區三大寮屋區: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寮屋區的私人土地,發展以公營房屋為主的新社區。古老小村竹園,或將難逃清拆命運。
住在竹園的村民,今天還是如常的逸樂:唱歌、休息和打麻雀。村民胡女士憶起住在這裡的時光,家園遭催淚彈侵襲和慘中汽油彈的事,成為了她和家人街坊茶餘飯後的話題。不過,即使有著美好回憶,寮屋面對日久失修,又受小販和示威影響,使她感到困擾,因此她還是希望離開。
攝影:黃偉民

漆黑狹道、閣樓 格局如迷宮

來到竹園小村,村外架起了鐵絲網,鐵絲網開了一個口讓人出入。從這裡進入,則如走入迷宮。多條相似的走廊結合成一條小村,走廊漆黑而且狹窄,闊度太約只容得下一至兩個人的身位。兩旁住了四至五戶,每戶約百餘呎。走到盡頭轉彎,又是另一條格局相似的漆黑走廊,走一回,便到另一個出口。

小村的結構就是一條條走廊和小巷組成,也有處於樓上的單位。

村民製小販車自食其力

有些單位的門口擺放了一些小販車,一到夜晚,村民便推著車到村口擺檔,賣魚蛋、燒賣和腸粉等小食,幾十年如是。從樓梯走上二樓,一行四戶,有一開揚的廚房,四個爐頭,像是舊唐樓的共享廚房一樣。這樣的格局,不禁令人想起一劏幾戶的劏房,分別或在於業權。部分村民多年前買下了這個小單位,不用捱租。

有村民擺了小販車在家門口,一到夜晚便會到村口擺檔。

宋代古村

黃大仙沙田坳道旁的竹園村(或稱竹園聯合村/竹園鄉)是九龍十三鄉之一,早於宋代已有人居於此帶。十三鄉位於東九龍及九龍城,其中竹園是一條頗具規模的鄉村,村落分佈新蒲崗及黃大仙一帶,合稱「竹園聯合村」。

竹園村歷史源遠流長。據東九龍居民委員會記述,17世紀清康熙年間,朝廷工部尚書杜臻巡視粵閩,撰寫了《粵閩巡視紀略》,當中已有提及「竹園」村。1957年起,政府開始清拆竹園村,使竹園村規模銳減,如今只剩黃大仙祠旁的數十寮屋戶。

竹園聯合村又稱為竹園鄉,落成了逾百年。

30年前5萬一個百呎單位 寮屋「賣天不賣地」

這裡的村民看起來樂得清閒,悠閒自在,老人在家裡拿著樂譜唱歌,有人在拜神,也有人在休息。胡女士住在竹園村地下一個130呎單位,旁邊就是車水馬龍的龍翔道。她說,初時以現金5萬元,買下小小窩居,一住便住了30多年。她猶記得在30年前,5萬元是何等大數目,若以私家樓換算,足付一間大單位的首期。惟須養兒育女,她選擇一筆過買下這單位,「驚第日冇野做,又要食飯,供唔起點算。」

這裡的寮屋有一個特色,就是「賣天不賣地」,只賣一個房間單位,但地皮、樓宇的業權還是屬於地主。然而,她說土地的業主早已離世,業權經歷多次轉手,現在她也感到十分混亂,甚至不理解日後收地時如何釐清權責。

每個單位約一百餘呎。

日久失修自行打理 每日擔憂樓宇安全問題

業權混亂,也沒有管理處,這裡的大小事都由居民自發打理,包括維修保護。畢業建成多年,寮屋牆身已非常殘舊,樓梯生鏽,走起來也感到「危危乎」。「(幢樓)好似嚟冧咁,要我哋自己修補。」她笑言,昨日她才修補牆身裂縫,形容如今像是看到哪裡破了,就修補那裡,沒有全面的保養,每日都要擔憂樓宇安全的問題。

胡女士說,寮屋外牆經常剝落現裂紋,就連催淚氣體也能滲入。

小村面臨清拆 胡女士表示歡迎

縱使存活了逾百年,小村再頑抗也擋不住發展大計,終要走入時代巨輪。今年政府《施政報告》中表示將會收回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的寮屋區,古村避不開被清拆的命運。

30年村民胡女士說,對這裡沒有什麼留戀,更希望清拆之日快點來臨。「快好過慢,因為我係受害者:小販、催淚彈!」她的家對正村口,夜晚時小販出動,就擺在她的家外,惹來衛生和噪音問題;而近月的示威活動,黃大仙的龍翔道屢成戰場,硝煙彌漫。「催淚彈有風吹,我哋正正東南面,牆身本身都爛晒,煙就滲入去,都數唔到幾多粒催淚彈啦。」她說,有一次星期五晚上,龍翔道再次煙林彈雨,昏人的催淚彈攻入竹園,她只能關門默默忍受。

由於鄉村無人管理,要由自己修補破漏,胡女士說,最近兩天才補了一處,像是見到那裡破爛,就修補那裡一樣。

家曾被擲中汽油彈 胡女士理解示威者

鄰近烽火漫天的示威熱點,胡女士屢受牽連。她憶述一場示威,有示威者投擲汽油彈,但懷疑失手誤中她的家,嚇著了她。「我哋呢度火燭燒著咗,因為學生唔小心,掟汽油彈掟歪咗。但係啲差佬(警察)又笑,喺天橋指指吓。」自己無辜受牽連,她不單沒有怪責示威者,還買幾箱水放在家中,供示威者飲用。「其實啲學生都係好慘,支持學生,因為我哋父母個年代係共產黨逼害先落嚟香港。」她說。

雖然屢次受示威波及,胡女士也沒有怪責示威者,還買了幾箱水給示威者。

「香港是富者愈富」

收村近了,也該想想未來,胡女士只希望政府給予一個周全的安排。「我係三無人士,年紀愈黎愈大,生產力愈來愈低……」她申請過公屋,但排了多年仍無音訊,坦言無望。她對於政府所安排的搬遷計劃不抱期望,甚至對香港的前景也感到擔憂。「剩係幫到啲新移民,唔幫我哋香港人。真真正正嘅香港人喎!我哋都幾廿年,都冇一間廉租屋,點解?」胡女士說得激動,話語間流露著絕望。她總結,「富者愈富」就是香港的現實。

在這四個月,黃大仙屢次成為示威戰場。(余俊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