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小四來港不懂繁體題目被留級 克服「疫」境獲中大取錄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中學文憑試(DSE)今日(19日)放榜,名校狀元之外還有一班在困難中默默耕耘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天水圍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的黃詠珊小四從來地到港,初來港時為兩地文化教育差異苦惱,「唔知原來『一打』係12個」,升上高中就遇上疫情,當時每逢放假便要返回內地看望嫲嫲,高中生涯更曾隔離三次,苦困之中仍努力不懈專注上網課及溫書,終考獲6科23分成績,經校長推薦計劃獲中大社會學取錄。

黃詠珊的同校同學陳嘉琪過去因身體不適,一星期或只能上兩天課,曾因此自責未能考好考試,在老師開解下放鬆心情備考,終考到6科28分佳績、其中通識科更獲5**。對成績喜出望的她鼓勵成績未如理想的考生:「唔好過於責怪自己,有付出已經係好叻嘅學生」。曾在住院時得到護士幫助,故打算入讀護理學課程成為一名護士,回饋他人。

天水圍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兩名學生、黃詠姍(右二)及陳嘉琪(中)均在DSE中考獲佳績。(何瑞芬攝)

兩地用語差異難適應 郭一葦中學學生黃詠姍:唔知「一打」係12個

黃詠姍小學四年級時從內地到香港定居,她憶述當時初來港,對兩地文化及教育制度差異感不適應,尤其簡繁體字不同以及英文等等,而兩地用語概念上的差別更是難適應:「當時唔知『一打』係12個」。她稱,雖然內地數學教學更深入,但因繁體的題目未能看懂,故成績也不佳,考完入學試已被要求留級。

疫下如「跨境生」中港兩邊走探望內地嫲嫲 曾三次被隔離

進入高中後遇上疫情,嫲嫲在內地身體不適一度住院,需要有人照顧,當時黃詠姍儼如一個「跨境生」,一放假即要跟隨家人返回內地看望嫲嫲,當開學時又回港上課。她表示,疫情期間共隔離三次、每次14日,僅在香港就已隔離約1個半月,不時需要上網課,「網課好睇自制能力,人喺度但未必有實體課學得咁多,例如物理科冇得做實驗。」

黃詠姍稱小四初來香港難適應,疫情期間也曾往返中港兩地隔離三次。(何瑞芬攝)

今考獲6科23分成績 只想有個愉快大學生活

她坦言備試壓力較大,當時在內地每日都會往咖啡店溫書,甚至相約同在內地的同學結伴學習。疫情回穩返港後,黃詠姍稱得到學校及老師支持,跟上學習,最終考獲6科23分成績,透過校長推薦計劃,達到中大社會學課程入學條件,可於9月成為一名大學新鮮人。她指暫未想好人生計劃,現階段希望有一個愉快的大學生活。

因身體問題曾一周只能上課兩天 陳嘉琪最感謝老師關懷

同校另一名校生、陳嘉琪則考獲5科24分、6科28分佳績,其中作為末代通識考生,她在通識科獲得5**好成績。成績來之不易,陳嘉琪表示身體狀況不好,經常會頭痛,以往因缺席太多需要休息轉校,初到郭一葦中學時,甚至一星期或只能上課兩天。

陳透露,曾因狀態不佳而感到自責,「我覺得好似考唔到今次個試、溫完考得唔好,就覺得仲未夠努力,或覺得資質太差」。她指,當時有老師勸導關懷,稱一次半次考試不算什麼,身體需要休息時休息才最重要,「老師反而見到我自己都見唔到嘅努力,令我好感動同更加有動力去為關心我嘅人去努力。」

陳嘉琪鼓勵學生應在過程中欣賞自己的努力。(何瑞芬攝)

冀成護士回饋他人 陳嘉琪勉勵成績未如理想考生:有付出已經係好叻嘅學生

人總有狀態不好的時候,陳嘉琪以過來人身份建議學生,應先聽取自己身體需求,需要休息時不要太勉強,但不代表不用努力,也不浪費機會,「我相信大家一定已經好努力,唔好過於責怪自己,因為有陣時大家只睇結果冇人見到過程,呢度老師都有教要睇返過程欣賞自己,我覺得有付出已經係好叻嘅學生」。

她又表示,對今次成績喜出望外,5科成績較她預想高整整7分,雖然選擇有不少,但嘉琪指希望入讀理大、東華或都大的護理學課程,冀成為一名護士幫助病人。她指,曾在住院期間得到護士的關心和照顧,冀向護士們學習。

▼7月19日 DSE 2023放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