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發者|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取代建築工程專業

人工智能 (AI) 是電腦2.0。電腦進化了運算速度從而能處理大量資訊,把不同的數碼資訊轉化為一種整合型的知識生產模式。AI運算文字的數據進行書寫創作,在法律專業,很多律師的草擬文件工作已經交給AI去做,但法律文件始終需要由人查看,因為不同的法律文件可能需要配合不同的情況,所以AI目前只是法律專業的一種輔助工具。不過,有一種專業是可以由AI取代的,尤其在香港這個環境,那就是工程建築專業。
工程建築專業很早就數碼化,例如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和建造業使用的CDE綜合數據平台(Common Data Environment)。香港千篇一律的建築工程模式不需要有想法的建築師,也能把設計完成。香港建築界和工程界一樣,只要根據政府《建築物條例》加強結構,有多無少,便能完成。大家看看香港的工程用了非常多物料,多到一個十分有特色的地步。
工程師和建築師在未來十年是否有存在價值?AI已經可以透過大量工程圖則數據進行其專業。AI利用設計參數和機器學習演算法創建複雜準確的結構,減少了人為錯誤的可能性。現在香港的工程師和建築師的特色是可以共同享有一個身份叫Authorized Person(認可人士),能夠入政府圖則。人工智能也可以產生一些配合政府條例的圖則,方便快捷。
地產市道不明朗,發展商減少投地數量,建築工程減少。香港有大型建築師事務所要求員工放無薪假、九折支薪或裁員,有些則讓員工自然流失後不再填補。香港建築師行業目前面對的問題不單只是工程數量不足,而是香港建築工程師的類型十分單一。香港建築工程師的特色是用料多和結構很強,但是從美學設計、工程效率設計角度看,香港工程費用全球數一數二的高。高地價演變為高建築費,高鐵、機場第三條跑道和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延期超支,西九文化區造價已增加多達一倍,增至500億元。普通工程的費用也都數以億計。
根據Arcadis 2023年國際建築成本指數 (https://www.arcadis.com/en),香港的建築成本在亞洲排名第一。
由AI去進行工程規劃和設計,也許更加有可能節省成本。AI能更有效率地做出一些根據結構原則演變出來的工程。香港大地產商已經擁有大量的屋宇數據,港鐵也有很多相關數據,只要利用這些圖則去設計一個大型人工智能平台,便能完全代替工程師和建築師前期工程規劃與設計的工作。工程進行期間當然需要由有專業資格的人監管,但是隨着科技的進步,地盤監督的工作也可以交由機械人以至到電子監督機器進行。工程師未來的角色是需要檢討的。
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歷史可追溯至1947年成立的香港工程協會,旨在促進工程專業的發展和團結不同界別的工程師。1975年香港政府通過《香港工程師學會條例》,將香港工程協會轉為法人團體,正式更名為香港工程師學會(HKIE),賦予學會法定地位,有效地制定專業標準和資格認證。截至2024年1月,香港工程師學會擁有約34,000名會員。
香港工程師學會設有22個工程專業界別,涵蓋多個工程領域,包括航空界別、生物醫學界別、建造界別、屋宇裝備界別、化工界別、土木界別、控制、自動化及儀器儀表界別、電機界別、電子界別、環境界別、能源界別、消防界別、燃氣界別、岩土界別、資訊界別、物流及運輸界別、製造、工業及系統界別、輪機及造船界別、材料界別、核子界別、結構界別;及機械、輪機、造船及化工界別。
香港建築師學會的前身是香港建築師公會,1956年由27位建築師創立。成立目的是為了提升建築設計水平,促進相關知識的交流。香港建築師公會於1972年更名為香港建築師學會,並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的認可提升其專業地位。香港建築師學會現時擁有約4,700名會員。
目前香港工程師和建築師有一個模式,因為建築設計工程的格式差不多一模一樣,所以Paper work是核心工作,處理大量文書工作而不是處理大量設計工作,因為真的沒有什麼設計。香港重視工程效率多於設計創新質素,設計只重視行政效率,不追求美學和功能的創新。而且,政府《建築物條例》定得很死,根本沒有什麼變化,政府的規劃模式也定得很死,香港地產的發展模式也定得很死。
建築工程設計若果能用人工智能,可以節省大量的資源。因為目前建築師根本沒有什麼設計可言,他們只是處理文件,所以香港的主流是Paperwork Architect。西方有Paper Architect,紙上談兵、充滿想像力的建築師通常就會被稱為Paper Architect。而在香港,許多建築師是Paperwork Architect,是處理文書的建築師。在這個情況之下,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取代建築師和工程師的工作。
香港政府和地產商需要考慮加強人工智能的應用,並應該設計一個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模式。內地近年建築工程質素突飛猛進。內地建築文化近20年開始重視設計和建築質量,建築師有文化底氣去進行設計,對建築藝術也有追求,已經形成了一個生態。大家到深圳、長沙、北京和上海,就會發現中國建築已經推陳出新,有着很大的創新。
香港建築工程界對於和工程有關的公共事務,通常都不敢過分積極參與。最近的劏房問題,建築界和工程界沒有怎樣出來說話,因為香港建築工程界最重要的是關係要好,專業範疇裏並不鼓勵有深度和系統性的討論和分析。人工智能則可以相對中立地去處理建築和工程的相關問題。
建議發展局和與工程相關的政府部門,土木工程拓展署、建築署、機電工程署、路政署、屋宇署、水務署等研究設立一個人工智能平台,用目前手上的公共工程進行實驗,探討如何設計和施工上應用AI。另外,大專院校的建築系應該應對人工智能這個問題,AI在國內發展得很快,香港政府卻仍停留在多撥資源做多些工程的心態。這只是一些短期措施,短期內解決建築界就業的需要。長期來說,工程和建築專業應該重組。
以前工程師和建築師是一體,後來分開。分開意思指建築師處理藝術上和設計上的事情。人工智能可以負責處理工程規劃的相關工作。政府需要做一個人工智能平台。政府擁有大量數據,每年負責大量公共工程,花很多錢請專業顧問,有了人工智能,專業顧問的費用可以減少,並可以集中資源在優化設計和在規劃上投進更多資源。建築師和工程師的專業需要更新轉型,如果建築工程師繼續依賴政府大型工程顧問的模式,而不主動考慮在將來社會發展裏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的話,建築工程專業將會隨着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而被取代。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