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抑鬱症.來稿】別淡化情緒低落者的痛苦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葉沛霖(全民健康協會主席)

作為精神科醫生,每每在報章上看到有關自殺的新聞,倍感惋惜。國際研究顯示,超過八成自殺個案中,死者生前患有精神疾病。近年社會日益關注抑鬱症;根據世衞資料,抑鬱症患者在 2005—2015 年間增加了 18.4%。在醫管局接受專科服務的抑鬱症病人亦由 2011/12 年度的 48,900 人,上升至 2015/16 年度的 61,100 人。一些外國研究更顯示,接近六個人之中便有一位會於一生人之中經歷抑鬱症。

抑鬱症除了為患者帶來精神上的痛苦外,亦會影響其身體健康、生活質素,阻礙患者履行在家庭、工作及社交等角色,甚至增加自殺風險。由此可見,抑鬱症實在不容忽視。對此,親友的支援十分重要,包括及早察覺、情緒支援,鼓勵尋求專業協助等等。

要及早察覺,首先要知道抑鬱症的病徵。患者會連續兩星期或以上情緒持續低落。此外,可能出現的病徵包括:

  1. 情緒方面,除了情緒低落,還可能焦慮緊張、脾氣暴躁、情緒波動、悶悶不樂等。

  2. 行為方面,會對事物(包括自己的興趣及嗜好)失去興趣、做事提不起勁、不願談話及接觸他人,也可能會濫用藥物及酒精。

  3. 思想方面,患者常常難以集中精神,記性差,並難以作出決定;思想內容亦較負面,例如自信心低落,覺得自己沒用,過分內疚和自責,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到自己,對將來感到絕望,甚至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

  4. 生理方面,患者可能經常感到疲倦,睡眠失調(失眠或睡眠過多),食慾失調(沒有胃口或暴食),及出現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

  5. 一些嚴重的抑鬱症患者,甚至會出現幻覺(例如聽到聲音批評他,叫他去傷害自己等)或妄想(例如相信有人監視/迫害他等)

超過八成自殺個案中,死者生前患有精神疾病。(視覺中國)

如身邊親友出現上述徵狀,便要多加關注。特別是如果他們提到「無助」、「絕望」、「做人沒有意思」,甚至尋死的想法時,一定要認真看待,絕對不能忽視或輕率帶過。

很多人會害怕及迴避與他們討論關於自殺的想法,認為這樣會使他們更容易去自殺,其實不然。作為親友,我們應留意他們有否表達「做人好辛苦」、 「做人無意思」、「死了可能更好」的負面思想,以及有否表達傷害自己/自殺的想法。如果他們開始為自殺作計劃(如揀選可以從高處跳下的地方,搜尋如何可以取得致命藥物等),甚至有準備行動(例如寫遺書、向親友交代身後事、取得/製作用作自殺的物品等),更應即時尋求專業協助。

如親友出現自殘或傷害自己的行為,即使看起來不是最嚴重(如𠝹手、食了幾粒安眠藥等等),也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而必須尋求專業協助,因為大部分的自殺個案生前也曾有自殘行為。

如親友出現自殘或傷害自己的行為,即使食了幾粒安眠藥,也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視覺中國)

遇到身邊親友有情緒問題甚至傷害自己的想法,我們應表達關懷、細心聆聽,並鼓勵他們慢慢說出他的感受及困擾。

輕率及表面的「支持」說話,例如「加油!」、「明天會更好!」、「無事的」、「瞓醒就無事啦」等等,其實沒有幫助。

我們更不應該否定/淡化他們的痛苦,例如說「好少事啫」、「都唔知點解你咁唔開心」、「大把人慘過你啦」、「我咪仲慘」等等,因為會使他們感到更不被了解, 更不願與人傾談他們的困擾和想法。

最重要的,當然是要盡快尋求專業協助,例如約晤精神科醫生、家庭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社工。此外,也可以向醫院管理局 24 小時精神健康熱線(由精神科護士接聽),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生命熱線、社會福利署熱線等尋求協助。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