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滬倫通股票兩地互換將受限 遏資金外流

傳滬倫通股票兩地互換將受限 遏資金外流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中國政府一直希望其資本市場可以與國際市場接軌,提升雙邊流通性,亦可以有助促使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內地資本市場。在開放市場,同時亦考慮資本外流情況,限制其開放的廣度與深度。據《彭博》引述消息人士指出,內地政府有意對即將推出的倫滬通加入股票互換限制,以遏制資本外流情況,惟目前仍未有定案。

當倫敦及上海掛牌的上市公司在加入倫滬通後,投資者便可以按情況將其手上的股票在倫敦或上海互換後買賣。若此互換安排受到限制,或會影響投資者對滬倫通的興趣。

滬深港股票率先互聯互通

內地近年致力通過與其他資本市場建立互聯互通關係,以升海外投資者對內地市場參與程度。其中上海與深圳交易所便先後與香港交易所(0388)建立涉及交易的滬深港通,同時香港亦與內地建立債券交易互聯互通。


楊莉珊|國際資本為何押注中國故事?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美西方搞「脫鉤斷鏈」「小院高牆」,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增多。在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下,要想加快發展,必須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著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中央出台提振經濟措施,以及內地DeepSeek崛起所帶來的中國資產重估,助推港股今年首季表現跑贏全球多個主要市場。畢馬威的統計顯示本港首季共完成15宗IPO,集資額177億港元,位列全球第四,金額高去年同期近三倍,是自2021年以來第一季度新高。增長勢頭亦反映在IPO申請數量上,目前申請宗數已增至120家企業,較2024年年底的86家顯著增加,畢馬威相信今年香港IPO市場將迎來充滿活力的一年。

國際資本為何押注中國故事?首先,國際資本通常尋求增長機會,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規模和增長潛力是重要因素。此外,中國在新經濟領域如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方面的發展迅速,這些行業可能提供高回報的投資機會。

其次,香港的獨特地位也是一個關鍵點。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和自由流動的資本。國際投資者可能更傾向於通過香港投資中國內地企業,因為香港市場更透明,監管更接近國際標準,降低了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和風險。此外,互聯互通機制如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為國際資本提供了便利的管道。

政策因素也不可忽視,比如強調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吸引國際資本流向相關產業。同時,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政策放寬,例如簡化備案流程和加快審核速度,也促進了更多企業選擇香港作為融資平台,進而吸引國際投資者。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中國市場提供了避險功能。雖然存在地緣政治風險,但中國市場的規模和多樣性可能説明投資者對沖其他市場的波動。

IPO不僅提供融資,更助力企業建立國際化治理架構與品牌信譽。國際資本看好中國,內地企業「走出去」,香港作為「超級連絡人」角色,推動IPO市場活躍。香港資本市場的復甦不僅是週期性反彈,更是其戰略定位與制度紅利的體現。依託國家政策支持及「一國兩制」獨特優勢,香港有望在促進資本雙向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綠色金融等領域發揮更核心作用。

香港IPO市場活躍的底層邏輯是國際資本與中國機遇的雙向奔赴。香港IPO市場的活躍,本質是國際資本重估中國與內地企業全球化訴求的共振結果。其核心競爭力不在簡單撮合交易,而在於構建「中國風險定價中心」——通過規則創新將境內產業升級與全球資本偏好深度咬合。若香港能進一步打通資料、碳信用、智慧財產權等新型要素跨境流動,並嵌入國家金融強國戰略的基礎設施網路,其角色將從傳統中介升級為全球資本配置中國的「作業系統」,在動盪週期中鞏固不可替代性。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文章僅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