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科技.專訪】居家安老為本 林正財:前提是減低院舍入住率

撰文:陳琬蓉
出版:更新:

香港人口結構即將步向「超高齡化」,推行完善全面的安老政策刻不容緩。安老政策與人口老化的本質,好比一場龜兔賽跑。在寓言故事中,幸得兔子偷懶,默默堅持的烏龜才能取勝。現實生活裏,人口老化的速度更甚於脫兔,社會亦難以心存僥倖,期望這隻兔子會駐足片刻,讓安老政策這隻烏龜可以發力窮追。特首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雖然嘗試多方面循序漸進地觸及安老核心,希望跳出以往小修小補、隔靴搔癢的短視政策思維,但從長遠計,能否扭轉安老政策「與時間競賽」的先天劣勢,仍屬未知數。

林正財嘆息,香港對人口老化的意識可謂後知後覺(陳琬蓉攝)

「其實我們討論人口老化已經講得太遲。」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接受《香港01》專訪時嘆息,香港對人口老化的意識可謂後知後覺,「新加坡在二、三十年前已經在討論人口老化問題的嚴重性,其實當時他們的生育率比香港還要高。」他指出,時至今日,社會終於醒覺人口老化衍生的種種問題,香港卻已經由「高齡化社會」踏入了「高齡社會」。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定義,當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整體社會人口超過7%即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為「高齡社會」,超過20%則為「超高齡社會」。

走向「超高齡社會」的步伐無法阻止,驅使政府在施政上加碼着墨安老。繼年初《財政預算案》提出對安老服務增撥近35億元經常撥款及非經常開支後,本月中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有關安老服務的施政綱領,亦一如上年般,逐步落實安老事務委員會去年發布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提及的短中期建議。例如《方案》提及「推廣資訊科技應用,以提升護理服務質素」一項,政府便於上年的《施政報告》首次提出以10億元成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供院舍及中心申請,讓應用樂齡科技尚在起步階段的本港安老界打好基礎,期望藉科技減輕安老服務的壓力,繼而提升安老業的整體形象及質素。

相較於其他受社會熱議的施政綱領,今年《施政報告》中的安老政策,從字面上解讀乏善可陳,但領導工作小組制定了《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的林正財,認為《施政報告》按部就班的模式是朝着「居家安老為本」這一政策方針的正確方向發展:「去年已經制定好方案,(今年)過分花哨反而偏離本意。」

追本溯源,林正財認為香港安老的深層次問題不離「人、地、錢」三項。那麼今年《施政報告》中,看似樸實無華的安老方針是否能夠直擊問題核心?

「雖然政府今次不是完全觸碰所有深層次問題,但相對而言,他們都算有勇氣去嘗試解決。」林正財以「有勇氣」來形容政府解決安老的深層次問題,只因近年擔任公職後,發現「政府沒有想像中那麼威猛,往往受制於整個社會制度的氛圍」,故制定與實施政策時多奉行「即食麵」方針。「社會似乎不太願意着眼在一些很長遠的東西,大家會問『老老實實,你的政策當下可以給我什麼?』」林正財認為,就是這種急功近利的氛圍,間接掣肘着政府推動安老長策的力度。

林正財認為,社會急功近利的氛圍,間接掣肘着政府推動安老長策的力度。(陳琬蓉攝)

處理安老問題 並非一蹴而就

政府施政當然不能無視大眾的現實訴求,但預測社會未來發展趨勢及挑戰,未雨綢繆做好規劃,也是政府無法迴避的責任。從特首到各個大小政府部門,都把治理願景與服務使命掛在嘴邊,同時卻屢屢因「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而失掉大眾的信任。林正財認為,最新的《施政報告》算是有一些變化,在「人」與「地」兩方面,均看到港府有嘗試跳出頭痛醫頭思維的細微之處:

「加入規劃比率①、改裝工廈作為安老設施②、釋放用地發展『長者屋』③ ,這些都是一些相對上較深層次的措施。」林正財形容,《施政報告》的安老政策貌似缺乏新意,實際上是將談論多時的長期措施逐步具體化,可算是千里之行,始於跬步。

① 規劃比率:政府落實在年底前將以人口為基礎的安老服務規劃比率加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確保日後作整體規劃時,安老服務的處所可獲預留地方。② 「重啟工廈活化計劃」:政府可接受工廈改裝成過渡性房屋,或在「預留10%樓面面積用於政府指定用途」的前提下改裝整幢舊工廈,當中或會預留作安老設施之用。③ 第二期「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提出支持非政府機構在提供福利設施以外,發展非牟利長者住屋計劃,為居住環境待改善或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適切及可負擔的住屋。

他舉例,《施政報告》中有個不顯眼的五年資助計劃,讓本港所有安老院舍主管及員工免費修讀資歷架構下認可的訓練課程,便是關乎安老業發展的長遠專業化。所以回歸根本,他稱看待安老問題不能單單着眼於各種社區服務金額、院舍宿位數量的增加,因為以宏觀的安老角度檢視,這些舉措只能算是小修小補。

政府不斷提倡「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安老的根本方針,但現時本港對長者的照顧服務仍然傾斜於院舍照顧。根據安老事務委員會2009年的研究數字,本港65歲以上長者中約有7%入住安老院舍,不僅遠高於亞洲其他地區約2至3%,即使相較於西方國家的3至4%,香港亦高出一截。另據立法會數據,2016年全港117萬長者中有9.9萬人居於院舍,院舍照顧比例增至逾8%。隨着長者人口增加及平均年齡上升,入住院舍需求恐怕還會上升,情況不容樂觀。

本港對長者的照顧服務仍然傾斜於院舍照顧,本港65歲以上長者中入住安老院舍比例相較於亞洲及外國地區亦高出一截。(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由此可見,不斷擴大買位院舍名額、增加院舍劵數量這些政策,只會與居家安老為本的理念愈走愈遠。所以,《安老服務計劃方案》提出了「壓縮每年入住院舍需求1%」的假設④,在「預防勝於治療」的前提下,大幅加強社區照顧服務的力度,從而減少非必要入住院舍的比率。林正財強調,即使相關假設曾被學術界批評,但仍要以此為基礎制訂安老長遠政策建議:「如果不以減少院舍入住率為前提,可能今屆委員會任期尚未完結,輪候院舍的隊伍已經長到我這個主席要下台呢!」他笑言。

④ 委員會對「長者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百分比每年下降1%」的詮釋是每年下降長者入住院舍的比率×1%。舉例:若推算80至84歲的長者有7.71%需要長期護理服務,在推算的第一年則希望下調比例至 7.71% - 7.71%×1% = 7.63%。

「如果我們還不改變整個疾病預防及管理模式,還在用傳統一套,我們就永遠都不能達到減1%的目標。」林正財堅定地說,「要做到居家安老,這一場仗我們一定要打。」身為醫生的他,在《施政報告》有關落實基層醫療的部分,看到處理安老問題的一個亮點:「居家安老的前提是老人家身體健康,用地區康健中心來改變整個健康管理的概念,便有利於做到居家安老。」

繼續閱讀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專訪:【樂齡科技.專訪】安老阻力多 林正財:人口老化非現在進行式

上文節錄自第13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2日)《應對人口老化 須跳出追落後思維 林正財冀全民與安老共生》。

相關文章:【樂齡科技】智慧安老產品多無以為繼 業界興趣低寧解決人手問題【樂齡科技】空間不足拖後腿 照顧員感受定成敗【樂齡科技】安老需以人為本 切勿盲信高科技【樂齡科技】放任式推動智慧安老 長遠需考慮前線培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