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地底交通夢空白處處 馬斯克創新視野能否實現?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馬斯克要以無數地底隧道貫穿城市,改革交通,惟現階段其夢想在各方面備受質疑。其測試隧道將於12月18日開幕,或有待屆時透露端倪。

可否大幅提高鑽挖隧道速度和成本,將是地底交通網絡成敗一大關鍵。(Boring Company圖片)

現階段,馬斯克的地底交通革命仍有許多空白之處。即使卡爾弗市市長Thomas Small表示該市極之渴望新的交通模式,對鑽洞公司計劃在洛杉磯試驗隧道交通感到興奮,但他也坦言:「他們仍未真的清晰說明到底如何運作。」

對於鑽洞公司的挖鑽技術,麻省理工(MIT)工程教授Herbert Einstein甚為保留。他在今年4月對《福布斯》說:「他挖隧道的機器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除了較小的直徑,我看不到他與其他人有何不同……挖的直徑愈小自然愈快愈便宜,但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他還提醒,雖然較小的隧道可降低成本,但隧道的直徑不能只足夠於Loop快車通過:「因為你需要有足夠的空間作救援之用。」

鑽洞公司構想,在芝加哥市中心地標Block 37地底興建Loop車站,甚至只有一個泊車位的新「車站」,然而這幅構想圖如何變成現實,仍有多個技術問題尚待回答。(Boring Company圖片)

科羅拉多礦業學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土木及環境工程教授Marte Gutierrez就好奇,隧道的升降機和出入口將如何運作:「如何加快人和車在隧道與地面間升降,將是一大挑戰。整個系統的速度將受限於馬斯克能多快地送人進出隧道。」

也有人懷疑芝加哥快車計劃的收費是否可行,馬斯克卻不擔心:「基本上肯定足以抵消營運成本。賺不賺到錢則是另一個問題。」還有很多實際運作問題:鑽洞公司要建造多少條隧道才能確保不塞車?他們如何確保Loop優先運送大眾?Loop的隧道將如何與巴士、火車等現有的交通網絡接合?若沒有固定的車站,乘客將在何處乘搭?雖然一名鑽洞公司發言人向《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聲稱,隧道有朝一日將會連接到公共運輸,他們還在5月宣布與洛杉磯鐵路(LA Metro)「達成合作」,但未有透露具體細節。

並不是所有人都看淡馬斯克的願景。西北大學工程學院(Northwestern’s McCormick School of Engineering)運輸中心總監Hani Mahmassani說:「這不是現成的科技,但它肯定是可行的,技術上我們不是要運送東西到火星。」 Flyvbjerg也認為馬斯克的計劃值得期待:「我不會一笑置之。建造業確實需要點破壞創新,這是過去50年唯一沒有提高生產力的行業,而馬斯克在破壞創新方面往績豐富。」

挖隧道不是馬斯克的專業。(路透社)

這確實是馬斯克現時最大的資產,畢竟挖隧道不是他的專業。但他曾創立了Pay Pal開創電子支付;他的Tesla電動車比法拉利(Ferrari)跑車更快;SpaceX便宜可靠的火箭令太空探索成為私人和商業化的時代。難怪芝加哥市長Rahm Emanuel對他充滿信心:「我們正押注在一個不喜歡失敗的人身上,他擁有龐大的資源,路上已有很多架Tesla,他還創立了SpaceX,他證明了自己。」當然,毋須動用公帑也是值得一試的原因之一:「沒有財務風險,風險只在於創新的尺度。看他的往績,他的聲望令我們覺得『他是個在兩種交通模式都沒有失敗過的人』。」

霍桑測試隧道即將啟用,在改變將要到來之時,各種質疑固然道出要點,但改革需要創意和視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建築及城市設計副教授Nicholas de Monchaux就指出:「有遠見的計劃是令人聚在一起討論城市發展的重要一步。」

未來城市的大意念或許過於雄心壯志,但de Monchaux認為它們仍有力量引發想像,而1516年由Thomas More所著的《烏托邦》(Utopia)可能是最早的意念之一:「《烏托邦》所形容的城市並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但它們可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改變或不改變真實世界。」

上文節錄自第14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0日)《馬斯克試驗隧道完工 未來車輛遁地而行》

【科技.未來】更多未來交通文章:飛天車不是夢 Uber 5年內推空中的士服務飛天車要成真 3大難題必先解決

首架火車德國啟程 車廠攜手研發 氫燃料電池再臨氫燃料漸成國策 多元能源為未來趨勢

乘訂閱經濟熱潮 從擁有汽車到出行服務部署多元出行 Uber CEO:希望十年後無人買車

航企與新創進場 超音速客機重臨和諧客機黯然退場 超音速客機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自駕車競賽:科技公司Waymo對決傳統車廠GM自駕車面世前 兩大問題仍需處理

國家及企業爭相研發 水上交通掀無人革命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