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實質增長3.1%,增速比上一季的2.5%有所加快。然而,這個宏觀數據上的「加速態勢」並未讓市民普遍感受得到。反而,「經濟差」、「市道艱難」的聲音不絕於耳,僅在4月我們統計至少18間店舖結業,當中不乏知名戲院及人氣過江龍食店,有連鎖餐廳集團遭申請清盤,而一家經營了44年的老牌茶餐廳亦預告將在五月底關閉其最後一間分店,莫不加深了市民對經濟前景的憂慮。
本港第一季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兩大引擎驅動。一是對外貿易的強勁表現,商品出口按年增長近11%,尤其受惠於亞洲區內貿易;二是投資活動的回暖,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按年增長了2.8%。不過GDP計算的是總產出,不直接反映收入分配、生活成本壓力或資產價值的變化。當增長主要由外部需求或特定行業投資驅動時,市民的實際生活和感受自然會出現落差。
誰的香港經濟正在好轉?
事實上,作為經濟重要支柱的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一季繼續按年收縮1.2%。零售市場的數據更為慘淡,第一季整體零售額按年下跌6.5%,尤其汽車、傢具、服裝、珠寶等非必需品銷情欠佳。市民在長假期「北上消費」成風,復活節期間逾200萬人次離境,部分受強勢港元及內地物價吸引,亦加劇了本地零售業的寒意。當市民勒住褲頭,消費意欲低迷時,即使GDP數字向好,社會感受到的經濟現實也是另一回事。
反過來看,「五一」黃金周截止周五(5月2日)雖然已經有26.5萬旅客人次訪港,比去年增長27%,當中內地旅客大概是22.2萬人次,有22%增長。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也不得不承認,旅客消費模式已經轉變,不少來香港可能是簡單旅遊,或是深度旅遊,要吸引他們在香港消費並不容易。當內地遊客來香港,原來只是為了去旺角東站外拍攝亞皆老街的黃昏景色,試問對消費市道有多少幫助呢?所以我們評估旅遊及零售市道時不能只看人次,忽略了商戶對「旺丁不旺財」的感受。
說到坊間對經濟的感覺,這幾天最多人留意的新聞之一,莫過於第一季末負資產個案急升至超過四萬宗,涉及金額逾2000億港元。當然,這些只是帳面數字,拖欠率仍然偏低,並未出現按揭違約。但新聞報道也可能影響了市民的心理,業主可能因為資產帳面價值縮水而更加「手緊」,加劇了經濟不景氣的感受。銀行對地產相關行業的貸款按年跌9.5%,也反映了市場的寒意。
數據不會說謊,但感受更真實
有趣的是,政府周五公布利得稅、薪俸稅收入都錄得增長,看似大家的收入不俗。但數據顯示,應評稅利潤按年僅增約1%,反映企業整體盈利增長相當有限。而因為稅務寬免而無需繳納薪俸稅的人數由66.1萬人大幅減少至49.7萬人,這不但反映了更多基層被納入稅網之中,加重了部分家庭的壓力,同時也折射了政府為了解決財政赤字而推行緊縮政策。
2024至25財政年度計入發債及還款後錄得803億港元赤字,雖然較修訂預算有所減少,但仍然足以令財政司司長扭盡六壬削減公支開支。加上香港經濟高度依賴外部環境,目前中美貿易關係緊張,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由消費市道、資產市場以至公共財政,市民都只會感受到不安。
可惜的是,司長只顧形容本港經濟「攻守兼備」、「加快發展」,又吹棒訪港旅客增加、帶動零售和餐飲等消費云云,與市民對經濟差的感覺形成落差。我們固然要穩住市場信心,但超越GDP的表面數據、把握香港當前真實經濟狀況,同樣至為重要。不然對外貿易在數字上增加再多也好,但本地消費、資產市場、就業與收入預期持續不振,以至是店舖結業潮總在左近的話,這樣又有何用?市民又如何在周末、長假期盡興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