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養生】秋季令人易倦、渴睡? 中醫解釋「秋乏」成因

撰文:張玉如
出版:更新:

踏入秋天,外面涼風陣陣,令人感到愜意,同時亦十分眼睏。此時,你是否只想窩在被窩裏,呼呼大睡直到日上三竿,完全不想起床?原來這不一定是懶惰,而是可能源於「秋乏」的影響!
潘健燊中醫師表示,「秋乏」是指立秋後身體有一種不能言喻的疲倦感,這可能就是令大家早上不願起床,或日間經常想睡覺的真正原因。

寒意令睡意加劇,中醫說此情況和身體內部機能有關。(kstonematheson/unsplash)

天氣與身體狀況密不可分

天氣轉冷的確使人感到困倦,然而,從中醫角度看,這並非只有「天氣轉冷」的原因能解釋,季節往往與身體內部機能息息相關!潘醫師解釋:「立秋之後,氣候由炎熱變得涼爽舒暢,大家的汗出隨之減少,體內的水鹽代謝恢復平衡,心血管和消化系統功能的負擔亦會減輕。」與此同時,這亦是「秋乏」出現的時機。

為什麼秋天特別疲倦?

潘醫師稱,因為立秋後,於夏天累積的暑濕之氣未被秋氣完全驅散。夏季殘留的暑濕之邪最易傷脾,中醫一般稱之為「暑濕困脾」。他闡釋,由於脾主管肌肉四肢,當暑濕困脾時,身體會容易感到疲乏,甚至無胃口、腹脹及泄瀉。

另外,由於秋氣主燥 ,燥熱之邪會耗氣,「氣虛」會導致四肢無力、神疲體倦、少氣懶言等症狀,即是中醫所稱的「秋乏」。

脾氣虛的體質易有「秋乏」

不是人人身上也能體現「秋乏」,但潘醫師表示,屬脾氣虛體質(此體質的人大多為胃口差、飽腹後容易胃脹、面色缺乏光澤、大便爛、容易「肚痾」)、或腸胃炎剛康復、脾胃之氣較虛弱的人士較容易出現「秋乏」情況。

相關文章:
【個人體質】不只寒底、熱底? 一文看清中醫分辦的9大體質

擊退疲乏感的妙法

秋冬時節,相信大家都想足不出戶,在床上渡過每個時刻。不過,為了生活,必須尋求對抗疲憊的方法,潘醫師則提出改善生活習慣、飲食、穴位按摩的方法減退及預防疲乏。

按圖快速了解預防及擊退「秋乏」的提示:

+10

生活方面:「多睡一小時」、「午睡」

潘醫師建議調節生活節奏和小細節,「秋天天地之氣開始收斂,所以人體亦要相應配合,故睡眠宜早睡早起,比平日多睡一小時,以符合『養收之道』;此外,適當的午睡亦有利消除疲乏感覺,但午睡時間不適宜過長,以30分鐘到1小時為佳,而最佳的午睡時段為中午11時至下午1時,能夠達到養心安神的效果。」

飲食方面:多吃補氣、滋潤的食物

在飲食方面,秋天經常感眼睏、「釣魚」跟秋氣燥有密切關係,可適量地吃多點補氣、滋潤的食物,例如菊花、蜂蜜、雪耳、玉竹、沙參、芝麻、秋葵及螺頭;反之,他勸喻大家要少吃辛辣食物,以防傷人體陰分(滋潤身體的物質),令燥邪更加容易「發威」,加劇疲乏感。

按摩穴位:印堂穴、太陽穴、百會穴、中脘穴

其實除了生活習慣、飲食,潘醫師更建議可以利用按摩四個穴位,擊退「秋乏」的疲勞感。

穴位一:印堂穴

定位方法:在額部,於兩眉頭之中間
按摩作用: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穴位二:太陽穴

定位方法: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按摩作用:能夠提神及紓緩疲倦所引致的頭痛、眩暈及眼花

穴位三:百會穴

定位方法: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或後際正中直上七寸
按摩作用:此穴是手足三陽、督脈及足厥陰眾多經脈之交會處,能夠醒神開竅,升提人體的陽氣,紓緩疲勞

穴位四:中脘穴

定位方法:位於上腹部,在肚臍上四寸的腹中線上,可仰臥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按摩作用:對於緩解暑濕造成的腹脹、反胃、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花開必須經歷花謝,然而秋天落藥令人不禁想起枯萎、離別,情緒低落。(anttipaakkonen/unsplash)

秋天還使人情緒低落

秋天正是落紅的季節,情緒難免會隨之變得低落。其實在中醫角度上,秋天不止影響脾,情緒亦會受波動。潘醫師指因為氣候轉涼,除了落葉,動物沒有夏天般熱情奔放,人也會較容易出現抑鬱悲觀的情緒。他提醒大家應多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況,適當控制情緒,避免過分傷感,並建議大家到戶外進行活動、散心和行山,舒展氣機。

蘇安莎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潘健燊(受訪者授權提供)

相關文章:【護膚】陰虛體質易乾燥甩皮口乾 加強滋潤減少乾燥5大貼士

陰虛體質 秋冬調理(01製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