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簋」盛宴的簋、珍貴無比的「金叵羅」(後二字讀作波囉),其實分別是古代中土及西域飲食器皿,由周三(19日,明日)起在西九文化區有得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特別展覽「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以新角度「流動」串聯中國飲食文化,以逾110件珍貴文物,探索食物器具、飲食習慣和傳統風俗的演變,呈現中國的飲食文化和生活面貌。展品主要來自故宮博物院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和香港茶具文物館亦提供部分借展文物。
副館長:展覽經兩年準備
「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展覽於明日(19日)至6月18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8向公衆開放,展覽分4個單元。
副館長王伊悠今日(18日)指出,該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合作是長期戰略性的。策劃舉辦飲食文化主題的展覽是由來已久,從開題至今,經歷了兩年多的準備。
第一單元展現「禮食同源」及「事死如事生」觀念和傳統
第一單元「跨越生死」以新石器時代到漢代的祭祀及陪葬飲食器具爲代表,展現中華文明「禮食同源」及「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和傳統。其中一個重點展品爲原本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綯紋豆」,是一個戰國時代的隨葬青銅禮器,用作盛放醬菜、肉醬、肉汁等的器具。
另一重點展品是來自大英博物館的「墓主人宴飲與侍者墓磚」,是一個墓內裝飾,描繪了一對夫婦對坐,侍者拿執壺、托盤、杯、碗等,室內桌椅、花瓶俱全,生前安適溫馨的景象在死後延續。
第二單元呈現中國與中亞、西亞之間交匯融合飲食風俗
第二單元「跨越文化」是胡風宴會,以唐、宋時期的大盤、執壺等器皿作主軸,呈現中國與中亞、西亞之間通過絲綢之路交匯融合的飲食風俗。其中一個重點展品爲一隻原本在故宮博物院展出、從唐代的墓葬出土的駱駝。駱駝商隊爲中國帶來了以胡餅、羊肉及牛奶爲主的胡食。
第三單元可看到明清兩代歷史遊宴場景
在第三單元「跨越山水」,觀衆可欣賞明代和清代時期所描繪的歷史遊宴場景及當時製作的遊具。其中一個重點展品爲原本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八寶雲蝠紋香舫」,是一件以清代蘇州的酒船爲藍本的漆器。江南地區水網密布,遊船宴飲風氣興盛,常有酒船跟隨在畫舫後提供飲食服務,稱爲「行庖」或「水宴」。
第四單元觀衆可進行模擬點餐
第四單元「跨越時間——傳承」則擺放了虛擬餐桌,觀衆可進行模擬點餐,在觀賞不同菜式的烹調過程中,回顧食器的前世今生和使用方法。
西周「大簋」為豐富盛宴「九大簋」的食器
現時有人會以「九大簋」形容極為豐富盛宴,簋為古代放置食物的器皿,最初為古代皇室貴族的食器或禮器,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不過即使是天子,都只用九鼎八簋,到了嶺南之地,居民叫「九大簋」便含有極為豐盛及隆重之意。在是次展覽中,就有展出一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西周時期(公元前1100至前771年)「大簋」。
「金叵羅」源至伊朗一帶薩珊王朝貴族宴會飲酒器「叵羅」
唐代詩人李白的《對酒》有「葡萄酒,金叵羅」,指是用金杯盛載葡萄酒來喝,「金叵羅」是珍貴的器具,在廣東地區也可形容極受父母寵愛的子女。「金叵羅」原來是古代西域一種口敞底淺飲酒器,名稱為音譯,後流傳至嶺南地區。
在展覽中沒有標明「金叵羅」,不過來自唐朝的三個「多曲長杯」就是當時的「叵羅」,起源於今伊朗一帶薩珊王朝,為貴族宴會飲酒器,不過三個文物並非以金打造,展品來自大英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