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納指・深度|恒生科技指數30成份股欠港資 為何港企難崛起?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由恒生指數有限公司設計「恒生科技指數」(Hang Seng TECH Index)名單於日前出爐,經篩選後指數共納入30隻在港上市的新經濟及科技股份,一些港人耳熟能詳的公司如騰訊(0700)、阿里巴巴(9988)、小米(1810)等均榜上有名,當中28隻為中資企業,但獨欠港資企業蹤影。市場憧憬「港版納指」能掀起新一輪新經濟及科技股投資熱潮,港企在指數中缺席,當中反映了什麼?

恒生指數公司將於周一(27日)推出俗稱為「港版納指」的「恒生科技指數」,新指數將追蹤經篩選後最大30所於香港上市的科技企業,涵蓋五大行業包括資訊科技、非必需性消費、工業、金融及醫療保健。按照機制,企業須為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符合換手率要求的大中華公司,持有雲端、數碼、電子商貿、金融科技或網絡業務,指數選股準則會考慮合資格公司是否利用科技平台進行營運、研究發展投資及收入增長各方面。經篩選後30隻市值最大股票將被納入成為指數成份股。

在30隻成份股中除了大熱的「ATMX」(阿里巴巴、騰訊、美團及小米)外,還有中芯國際(981)、阿里健康(241)等,中資公司共有28間,餘下的非中資公司是台灣鴻海集團旗下的鴻騰(6088),以及於1975年在香港成立、但現時總部設於新加坡半導體供應商的ASM太平洋(522)。

阿里巴巴將會是科技指數的佔比最重的股份。(資料圖片)

科技企業難發展?

香港科技指數沒有香港公司,究竟是意料之內,還是大跌眼鏡?市值約66億元的電商香港電視(1137),或是新鴻基地產名下市值約66億元、全港最大型數據中心服務營運商新意網(1686)或因為市值、業務性質而不符合標準外,但香港創科發展不足早是老生常談。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新興市場及亞太股票組合經理Oliver Cox認為科技指數,有望刺激投資氣氛,鼓勵新興創科技企業來港掛牌融資,推動香港成為亞太地區的科技融資樞紐。科技指數能滿足投資市場對科技相關行業的投資需求,如開發不同的基金及衍生工具,亦實質也是本港科技行業發展的寫照,反映香港科技企業表現。

香港多年側重傳統四大產業: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及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四者仍今仍佔本地生產總值57.3%,而港府近年大力催谷的創新科技,不少起初在港研發、具發展潛力的企業如大疆科技更因人才、租金等因素北移,亦有不少企業稍有成果便遭併購。當社會仍未有效營造有利於科研及創業的環境,科技產業自然難以發展。

港府近年大力催谷的創新科技,不少起初在港研發、具發展潛力的企業如大疆科技更因人才、租金等因素北移。(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欠吸引力的創業板?

一直以來,港交所不斷改革上市制度,對納入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公司開綠燈,又容許未有收入及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兩年間已18所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合共集資440億元,佔總集資額約7.3%,而同股不同權的改革令來港上市的科技股愈來愈多,如阿里、小米及美團等等,令交投變得熾熱。按港交所統計,港交所主板上市的資訊科技公司數目,已由2017年的137間增至今年6月底的163間,按市值計的市場佔有率由14.6%增至33.2%,現時亦支撐股市接近三成的成交額。雖然香港科技股數目不及美國等其他地區股市。這些改革為已有一定規模的公司帶來便利,促使更多新經濟中資企業來港上市,但一些仍在發展階段的公司往往因規模、營利而難以從上述改革中受惠,在開放市場上尋求資金。如港產獨角獸、虛擬銀行WeLab曾在2018年申請在主板上市,後決定決定延遲其約39億元上市計劃,未有交代原因,但當時有報道指WeLab因市況不明朗及政策等因素而中止計劃。

儘管香港未如內地有科創板,但早在1999年便有創業板(GEM)。當年港交所期望為中小企業提供集資渠道,容許尚未有盈利的公司上市籌集資金,當時更被喻為港版「納斯達克」。

港產獨角獸、虛擬銀行WeLab曾在2018年申請在主板上市,後決定決定延遲其約39億元上市計劃,未有交代原因,但當時有報道指WeLab因市況不明朗及政策等因素而中止計劃。(資料圖片)

在科網泡沫爆破前夕,新興科技企業是創業板的常客,隨後數年交易額漸走下坡。2008年,港交所簡化由創業板轉往主板的程序,將其視為躍升主板的踏腳石,此舉卻造就了不少借殼上市及殼股活動;時至2018年,創業板再進行改革如取消轉板的簡易程序及調高新股上市要求,以打擊殼股活動,但此舉卻令企業直接選擇主板上市,創業板交投冷清。2000年全年共有47隻新股在創業板上市,集資額高達148億元;但時至去年只有15隻,集資額亦只得9.69億元。

事實上,創業板的上市門檻較主板低,如主板需要三年5,000萬元盈利,但創業板僅要求申請企業在前兩個財政年度的營業現金流入合計不得少於2,000萬元、市值至少達1億港元等;而且上市後所受的監管限制較少。儘管如此,創業板定位模糊及市場對創業板認識不足,固然令有意上市的企業愈來愈少,但如果香港沒有新經濟的土壤,那麼即使有便利的上市渠道,也難以供港企大展拳腳。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深度|美國「獨角獸」可變「萬億妖股」 港產電動車開花不結果?

【新冠肺炎.深度】疫情肆虐半年 為何醫護租酒店仍被拒?

【新冠肺炎.深度】抗疫政治化害港 政府需要實事求是

【立法會選舉2020.深度】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反對派」?

【港區國安法.深度】港英「政治部」怎樣運作?

桂山島填海.深度|中央出手顯港府無能 但借地建屋難解深層矛盾

港版國安法.深度|港澳「國安委」大不同——範疇更廣,職能更窄?

【港版國安法.深度】香港設國安委員會 「澳門模式」有何借鑑

【港版國安法.深度】澳門如何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

港版國安法|梁美芬促盡早完成23條 不排除藉此移除「人大版」

【國歌法二讀.深度】一文看清立法之爭真假議題——偏見還是藉口?

歷史科.深度|從試題之爭思國民意識—殖民地培養了怎樣的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