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陳家樑:只要懂得跑 就能跑到不像香港的風景|跑向18區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馬拉松跑手陳家樑(Ivan)小一開始居於上水,至今超過三十年。
跟隨他遊走社區一圈,我們經歷一場視覺衝擊之旅。
攝影:梁鵬威 短片:吳紀恩、吳浩然

【編按】跑步,連繫人們與社區,賦予我城生命力。「跑向18區」系列,透過跑步人探索香港不同角落的故事。

陳家樑,家住上水,親歷社區由簡單純樸變成烏煙瘴氣,更想守護上水的美好。(梁鵬威攝)

清晨5點多,上水港鐵站還未開門(往紅磡頭班車是5時40分開出),Ivan整裝待發,出門晨跑。

練跑路線是這樣子:從上水名都跑到上水救護站作為熱身,稍稍拉筋後,沿石上河和雙魚河「一路向北」,進入梧桐河路段前折返回家。

儘管居於上水三十年,Ivan到近年一次參加上水15公里長跑賽,方知社區尚有如此淨土。

他從2011年開始跑步。那時他結婚不久,未有孩子,每日準時下班,卻覺晚上無所事事,於是跑步打發時間,練習地點只在天平邨馬屎埔一帶。

上水的清晨異色。(梁鵬威攝)
你的社區還有路邊報紙檔嗎?(梁鵬威攝)

從港鐵站到跑步路線「入口」上水救護站,才10分鐘,寶石湖邨在我們身後仍清晰可見,但眼前已是一大片綠油油。「聞唔聞到牛屎味?」牛群悠閒地躺在橋底躲避炎夏烈陽,Ivan提醒我們,沿路危機四伏,「夜晚一定不跑這邊,沿途沒街燈,好黑,除非戴頭燈跑,否則一定踩屎」。

跑過煩囂。(梁鵬威攝)

文青「打卡」地標水大管分隔了港鐵車軌與行人,北上羅湖的列車飛快前進,路上行人卻身處慢活時空。這邊橋上夫婦恍如知魚之樂,看着河中鯽魚悠然自得;那邊婦人帶住狗狗踏單車,一路「踩」來都是「狗友」;忽然傳來一串鄉下話,兩個婆婆嗓門遼亮,在寧靜的郊野卻沒格格不入。

人與地,有種不言而喻的和諧。

只想呼吸綠色。(梁鵬威攝)
只想呼吸綠色。(梁鵬威攝)
只想呼吸綠色。(梁鵬威攝)

上水自古是平原,廖氏早在元朝末年於梧桐河與石上河之交匯處定居,侯氏則在明朝落戶雙魚河畔的河上鄉。幾百年後的今天,源自林村大刀屻的河流不止孕育族人開枝散葉,下游平原更成為跑步人的修煉聖地。

「這條路任你怎跑都沒所謂,視乎當日要練什麼。跑哪一段?看心情吧。」

從大水管開始,才是真正的上水風景。(梁鵬威攝)

由救護站沿住大水管,記錄了Ivan的跑步里程:從石上河跑到雙魚河盡頭,過橋再往粉嶺公路然後折返,這樣一圈8公里,跑長課的話,把水樽放在路上某個角落,來回跑3至4次,練節奏跑就跑1至2次;疫情期間去不了運動場,Ivan連間歇跑都在大水管旁邊完成,路程約1.4公里,因應訓練內容自行調節跑法。

這裏是香港。(梁鵬威攝)
這裏是香港。(梁鵬威攝)
這裏是香港。(梁鵬威攝)

上水自古是平原 沿河就是最好的緩跑徑

去年初,區議會曾經提出五大方案活化梧桐河與雙魚河,其一是興建馬拉松練習徑,長約12公里。方案會否隨區議會換屆而消失,還看未來發展,但由人們生活自然而生的景象,放牛、騎馬、跑步、乘涼……不就是這裏獨有的規劃?眼前道路,寬闊平坦,人車疏落,偶爾有暗斜,全無交通燈,呼吸帶着草青味的空氣,累了可以「嘟」路旁的汽水機,人有三急也有2019年翻新的河上鄉公廁,本來就是跑步人最冀盼的「練習徑」。

「你看北區這一面,當然開心啦!但當你真正居於這區,每天面對水貨客,街道、商店、港鐵,全被霸佔,好煩!好無奈!」

這裏是香港。(梁鵬威攝)

繞住青山綠水轉了一圈,回到上水市中心差不多十點,起行前冷清的街道漸見熱鬧。石湖墟十條以「新」字起首的街道,以及巡撫街和符興街,水貨店和人民幣找換店陸續開門,奶白色光管、全無裝潢陳設的舖面、一盒盒排列整齊的香水護膚化妝品、眼神冰冷空洞的店員、品味「獨特」的簡體字招牌和店名,看着今天的石湖墟,難以想像她從清朝嘉慶開始,已是日常墟市,解決居民生活所需。當時石湖墟只有一條「咱婆街」,共八家商店;「咱婆」是客家話的「外祖母」,若然從前真的有個客家婆婆長期擺賣,未知她目睹此情此景又有何感?

「上水本來好單純,但近十年發展,愈來愈烏煙瘴氣,水貨客日日出出入入,一片混亂,整個社區都被霸佔。」Ivan說。

這裏也是香港。(梁鵬威攝)

「水貨客少了,終於變回上水」

如果2003年推出自由行是水貨問題之始,08年毒奶粉風波和09年深圳戶籍居民「一簽多行」,就是催化劑,走水貨利錢水漲船高,人人湧進上水搶奶粉衝關,有地產商甚至以高十倍價錢投得新豐路蚊型地皮,明言看準水貨市場。後來的故事香港人都感受尤深,做街坊生意的民生商店陸續被踢走,換來兩三層的大型美妝藥妝店,不法商人在橫街窄巷僭建水貨倉,堆積如山的不只奶粉金莎益力多,還有煙頭垃圾紙皮箱。

今年一月,「北區水貨客關注組」公布調查結果,石湖墟以服務中國個人遊為主的商舖,多達486間。但這天跟隨Ivan穿插於墟中小街,熱鬧中卻有種難以名狀的沉靜,不少店舖關門大吉,鐵閘貼上地產經紀的電話,狹窄街道也沒人喼爭路。站在從小就光顧的中興書局前,Ivan笑言「水貨客少咗,終於變番上水」,某程度上反映現實之瘋狂——因為疫情嚴峻,上水居民才能隨意遊走,過去十多年,社區面貌到底是如何扭曲?

石湖墟,變得陌生。(梁鵬威攝)

Ivan小時候家住天平邨,經歷「買個飯盒衝返屋企睇波」的青蔥歲月,小學、中學、大學、投身社會、結婚、置業,甚至由「唔跑」、「hea跑」,到2016年開始跟跑班練習,跑出2小時55分的個人最佳馬拉松,後來因為兒子出生,忙「湊仔」曾經暫擱跑鞋,但始終難忍「跑癮」而再次起步,三十多年來的人生,始終離不開北區。

他曾因為滿街滿車水貨客而考慮搬走,「成個地方唔再屬於自己」,但一切成長回憶,都散落在這個曾經單純的社區,特別是走到雙魚河那邊,白縹色的天、青柳色的草、常磐色的葉、菖蒲色的花,全是北區跑步人專屬,「只要『識路』,就能跑到另一個國度,景色都不像香港,可以從煩亂中抽離」。

陽光依樣穿透石湖墟的小樓房,書局、五金舖、電器舖、麵包店,在水貨舖的夾縫中苟延殘喘。Ivan深知難以逆轉現狀,但即使多無奈,作為上水街坊,至少可以記住回憶,多光顧小店,「守護這裏的純樸、這裏的簡單、這裏的風景」。

真是民生需要嗎?(梁鵬威攝)

延伸閱讀.第二集:

北區|沿這路線跑到異色國度 看到你想像不到的風景|跑向18區

從跑者視覺看其他區:

跑向18區.序|當跑步是一種城市脈搏 從跑者視覺重新探索

水貨街,是上水?(梁鵬威攝)
石上河、雙魚河,才是真正的上水。(梁鵬威攝)
陳家樑跑步檔案。(01美術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