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狼筅|鴛鴦陣中的先鋒兵器 嚴守門戶號稱「殺倭利器」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鴛鴦陣本由明將唐順之所創,後經戚繼光改良而成為抗倭戰爭中的一道殺著。鴛鴦陣的構成人數不多,但就非常講究不同兵器間的相互配合。其中有一種奇門兵器,它排在戰陣的前列位置,卻不屬於攻擊主力,而今更是近乎絕跡。它就是「狼筅」。

延伸閱讀

【吳殳.手臂錄】兼收大槍、單刀、狼筅 奠定中國三百年兵器武藝

飛九宮.轉七星|史實版「天罡北斗陣」練法 形意八卦的古傳技藝

行伍之藩籬

狼筅,粵音同烍。由於形狀及材質與荼道所用的「茶筅」相近,因而為名。按戚繼光的《練兵實紀雜集》所載,狼筅是用大毛竹製成。竹上四旁再接駁大小不一的枝節,如同枒杈般。整支狼筅「粗可二尺,長一丈五六尺」,重量則為古制的七斤。

可以見到,狼筅的設計頗為累贅沉重,比起一般的棍棒難揮舞得多。事實上,狼筅從來都不是用來攻擊。它的真正用途,是以前端各支枒杈去抵擋甚或挾實對方的兵刃,再交由後方的長槍手和鏜鈀手刺擊敵人。明代文人馮夢龍便曾在其著作《智囊補》中,詳細地講述了狼筅的用法:

戚繼光每以「鴛鴦陣」取勝。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一牌;每牌用長槍二支夾之,短兵居後。遇戰,伍長低頭執挨牌前進,如已聞鼓聲而遲留不進,即以軍法斬首。其餘緊隨牌進。交鋒,筅以救牌,長槍救筅,短兵救長槍;牌手陣亡,伍下兵通斬。

明.馮夢龍《智囊補.兵智部.武案卷二十四》

故此,狼筅實為一種開路的防禦工具,即戚繼光所比喻的「行伍之藩籬,一軍之門戶」。另一方面,為了增強對戰陣及狼筅手的保護,鴛鴦陣的最前方會再添置兩名藤牌手,令整個戰陣的「門戶」更加牢固,在街頭窄巷之間更見功效,乃「南方殺倭利器」。

狼筅打法

狼筅這種特殊的軍事用途,正正解釋了它在後世絕跡的原因。蓋因狼筅必需配合戰陣或其他兵器使用,否則「鮮克有濟」。莫說在現代社會,即便是在古代,民間也鮮有資源和機會進行兩軍對壘,狼筅沒落實屬必然的事。

然而,這並不代表狼筅就此在歷史中消失。畢竟狼筅在戰陣中的作用極其巨大,除戚繼光外,不少明清將領都研究過狼筅的應用方法,並將之記錄下來。例如明代茅元儀(1594—1640,明代軍事家、文學家芧坤之孫,曾助袁崇煥固守寧遠)編撰的《武備志》,就直接承傳了戚繼光《紀效新書‧藤牌總說篇》的「狼筅總說」六法,即拗步退勢、中平勢、騎龍勢、鈎開勢、架上勢及閘上勢。

至於明代程子頤編撰的《武備要略選》,則在六法以外,還多上了右中四平、高四平、低四平、閘下、磨旗、盡頭六式:

+4

由此可見,隨時間推演,狼筅的招法不僅愈來愈豐富,還加入了很多類近於槍法的搏擊元素。雖然狼筅最終還是遊離於主流之外,但它的發展絕非一路走下坡。

走入現代的狼筅

最後,在武術技法以外,狼筅現時亦能散見於各種文化活動和創作之中。例如台灣南部的部份廟會陣頭,便保留了狼筅作為表演項目。另外2010年開始出版的韓國漫畫《庶民劍客》,亦出現了使用狼筅的奸角。據說在朝鮮時代,學習十八技或是武藝二十四般的步卒,都會以狼筅槍為武器。箇中原因,或許《武藝圖譜通有關。作者李宰憲將納入到故事之中,顯然是想還原當時歷史。

不過漫畫中的狼筅都是大開大合,橫掃千軍,似乎跟真實的狼筅技法不太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