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九宮.轉七星|史實版「天罡北斗陣」練法 形意八卦的古傳技藝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在無數武俠小說中,都能見到陣法的身影。例如全真七子就有著名的「天罡北斗陣」,而武當七俠則有「真武七截法」。按照設定,這些陣法可以將武者的力量集腋成裘,從而對付更多或更強的敵人。
究竟現實中是否存在「天罡北斗陣」?又是在甚麼場合下使用?

延伸閱讀

【文化】戰陣是否限制武術發展?

【武俠】史籍中的武當七俠 比小說更奇情 未識張三丰已懂太極拳

軍事陣法:以鴛鴦陣為例

翻查典籍,大部份與武力相關的陣法,都是出於軍事用途。例如歷史上顯赫有名的鴛鴦陣,便是由明代將領唐順之(1507—1560)研發,再經由戚繼光改良並在抗倭戰爭期間發揚光大。至於集明代兵書大成的《武備志》,更是將歷朝歷代不同的陣法收錄其中,包括「積卒五營」、「太乙直陣」、「太乙圓陣」等。

【點擊圖片,觀看《武備志》內所載的部份陣法】

+3

這些陣法的功能,顯然是要在戰場中使用。因此它們的設計,必然跟戰場的環境和需求息息相關。例如上面提到的鴛鴦陣,便是以小隊步兵配上長短不一的兵器組合而成。因此適用於平地少,敵人又是以步兵(倭寇)為主的浙江戰場。期後戚繼光調去薊遼地區,防衛蒙古軍隊,自然難以再用鴛鴦陣。

另一方面,由於戰陣講求士兵之間的互相配合,所以各人的兵器都不盡相同。再以鴛鴦陣為例,最前兩排的兵器為盾兵及狼筅,以此掩護中間的長槍兵。而後排的钂鈀,則進一步加強長槍兵的防禦力。

鴛鴦陣圖解,最前方為藤牌、狼筅居後,長槍及鏜鈀手則在左右兩則,恃機攻擊,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sf9Aqh

空中樓閣的武術陣法

從上可見,真實的戰陣雖然嚴密的紀律,以及結合具體的戰場地形才可成事。此外,戰陣的成員為了互相配合,亦會按位置手持不同的兵器。很少會像全真七子或武當七俠般,所有人一同持劍,並以同一套走位應對任何情況。

事實上,戚繼光便曾在《紀效新書》明言,軍事陣法與一般的武術思維截然不同。如果在戰陣中手舞足蹈,或如同比武般左顧右盼,只會影響隊形、擾亂軍心:

光曰: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隻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

——戚繼光《紀效新書.序章》

因此戚繼光認為,民間武者的訓練方法,對戰陣來講只是費時失事。他建議士兵只須集中練好幾個實用的動作,並且應當以兵器技法為主。畢竟在戰場之上,赤手空拳幾乎等同送死。《紀效新書》中經常被人討論的一句「拳術無用於大戰」,便是由此而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戰爭這類型多人戰鬥場合,本身就是陣法的唯一意義。因為在現實層面,若果一方的人數大幅超出對手,根本就毋需用到戰陣甚或武術技巧。只有在武力差距大得不成比例的武俠世界,才需要透過眾人合力,來對付某個武功高強的敵人。

武術陣法,似乎終究是空中樓閣,不盡不實。

【雖然戚繼光認為拳術無用於大戰,但對鍛煉身手依然有一定作用,故寫下《拳經捷要篇》一章,部份內容與近代武術也甚有牽連。點擊圖片觀看其中部份拳招】

+1

飛九宮.轉七星

然而,這並不代表陣法完全在真實的武術界缺席。雖然它不能用於實際搏擊,但的確有部份流派會以之為訓練手段。更準確去講,是將陣法的原理融入到鍛煉之中。八卦掌的「飛九宮」,以及形意拳的「轉七星」,便為其中有名的例子。

「飛九宮」可見於內家拳宗師孫祿堂《拳意述真》,據說由一名老農所贈。習者要先預備九根桿子,按照河圖洛書的擺位,插成一個九宮格。最初桿子之間的距離要遠,以方便習者穿插其中。之後就要慢慢縮窄範圍,直至身軀只能僅僅通過。演練時要先順次序由一號走到九號,再逆次序返回起點。動作內容既可以是形意,也可以是八卦掌甚或劍術。據聞此法能使習者「形如流水,旋轉自如」,對敵時隨心所欲:

後來在《逝去的武林》一書,尚式形意傳人李仲軒先生也透露過類似的練習方法,稱為「轉七星」。「轉七星」乃形意拳的古老練習方法,習者要按照北斗七星的曲線,在院子內釘上七個木樁,再於其中打拳,以此體會敵人四方八面而來的處景。但依照李仲軒先生的說法,尚雲祥其實不太在意練甚麼,就算木樁不以七星擺位也沒關係。最重要是習者的身步要動。

民間兵陣拾遺

「飛九宮」和「轉七星」雖然不是嚴格意義的戰陣,但確實是利用了空間作為訓練的要素。而且它們亦有一套非常特定的走位,用以應付以少對多的情況。隨著水平提高,似乎亦需要同門之間的合作練習。單就這幾點來說,它們跟武俠小說中所言的陣法,確實頗為相似。

至於「飛九宮」、「轉七星」等這類型以天象命名的步法,亦顯然帶有濃厚的道教色彩,與「天罡北斗陣」及「真武七截陣」可謂遙相呼應。畢竟中國武術一直深受道教文化影響,而全真教、武當派這些小說中的名門正派,又是以真實的道派作為創作藍本。兩者的陣法在意象上一脈相承,自然不足為奇。這亦是近代武術、武俠文化中有趣的一頁。

最後,雖然軍事陣法跟民間武術難以互通,但部份兵陣的武器及技法,或許仍然會以其他的形式流傳各地。例如《魏書》便記載,在北魏高宗年間有一種名為「大儺」的舞蹈陣式,演舞者會手持各種軍中兵器進行表演。現時台灣廟會甚為流行的「宋江陣」,亦據說是由「鴛鴦陣」演變而來。對於研究傳統的戰陣,仍具相當的價值。

相關文章

【俞大猷.劍經】明朝大將復興少林棍勇 原因竟跟宋太祖有關

【國術雜談】形意拳:何謂起鑽落翻? 由劈拳說起

【名家】程廷華:將摔跤技巧融入八卦掌法 近代內家拳的仁勇傳奇

【形意.李存義】岳氏意拳精義:軍中武術教材 拳架動作準確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