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陳福強:在時間空隙間 我選擇把整個南區跑一遍|跑向18區

撰文:甘琬湄
出版:更新:

陳福強(Jonathan)應該算是遲起步的那種跑手。但這天,他帶我們一同踏足南區,聽他熟練地描繪跑過爬過的每段路,他彷彿是已跑了數十載的經驗跑手。
他用跑步的方式,為我們導遊了一趟南區最貼地且最美麗的面貌。
攝影:李澤彤 短片:吳紀恩、吳浩然

【編按】跑步,連繫人們與社區,賦予我城生命力。「跑向18區」系列,透過跑步人探索香港不同角落的故事。

陳福強,家住南區,跑出這區超過廿條「私心練跑路線」。(李澤彤攝)

Jonathan跑步的原因很有趣:他不諳水性,大學畢業後卻繼續與朋友扒龍舟,有一天反艇了,從此決意回到陸地上的運動,於是每年跑一次。後來,他於2007年轉去另一家贊助員工跑渣打馬拉松的公司工作,便開始認真跑步。一跑十多年,基本上都在南區度過。

從前爬龍舟,之後跑步去。(李澤彤攝)

Jonathan是香港大學畢業生,但在學生時代,跑步從來不是他的選項。「我那時只顧在宿舍『刨書』做功課,怎會想到要四處探索,又哪會認為大學堂外的那些『長命斜、暗斜』會成為跑手的訓練路線。」所以,Jonathan也很老實的說,那幾年在港大宿舍的日子,沒有好好走遍附近,也是個小小的遺憾。

「我2008年結婚後才搬入南區,以前也是個新界人。」如果要說每個地區的獨有性格,那麼灣仔是多彩活力的,中西區是商業化的,東區是感覺較老舊的,那麼南區或許就是平靜、貼地又帶點先進,就像Jonathan的長課路線:「近期有時間練習長課,就會由數碼港跑到香港仔,上南風道、橫跨港島、上大潭、落大坑、去跑馬地、再落海濱,然後就折返,這樣就大概25公里。」

由數碼港跑到香港仔,上南風道、橫跨港島、上大潭、落大坑、去跑馬地、再落海濱,然後折返,這就大概25公里。(李澤彤攝)
南區,貼地、平靜、又帶點先進。(李澤彤攝)

清晨5點多,我們與Jonathan集合,先到街坊聚集的香港仔漁市場。暗黃的街燈之下,走進那與民居只隔一條馬路、卻又每天都如此人頭湧湧的市場,漁船泊岸賣魚,然後就是叫買與講價的熱鬧 。

Jonathan笑說:「來遲一點也許沒有這樣的墟冚了。我有一次又是這樣的跑過漁市場,心想折返的時候不如就買條魚回家吧,誰知我回程的時候,檔口都全部打烊了,『好似咩都冇發生過一樣』」。天亮了,漁市場一帶回復平靜,這樣的景象很有趣卻又很平凡。

香港仔如是,南區亦如是,周而復始。

「有次跑過漁市場,心想折返時不如買條魚回家吧,誰知回程時,檔口全部打烊了,『好似咩都冇發生過一樣』。」(李澤彤攝)

南區給人的感覺很離地、很富裕,Jonathan卻不完全認同。「這一區的確是較富裕,但它的平靜又不完全是源自『離地』,而是因為這裏人口密度低。所以南區的生活模式是很有規律的,有點像是港島之中的避風港。」

未天光開檔,天光打烊,周而復始。(李澤彤攝)

南區是貼地、平靜又帶點先進

身為建築師的Jonathan,迷上跑步的時候,剛好小女兒出世。作為兩名女兒的爸爸,既要全職工作,也要幫忙處理家庭事情,不能經常離家太遠,就更要想盡辦法維持跑步的狀態。Jonathan也是會大清早趕在上班前先練跑的人,疫情前,有時更會加插送女兒上學的環節。

「女兒7點半上校巴,我6點多開始跑。家裏離學校很近,不足兩公里。我試過中途跑去校巴站送她上車,有時塞車的話我會比她早到,然後在校門外再跟她說再見。小女兒在學校跟別人介紹爸爸,也說爸爸是跑步的。」

女兒對於這樣上學覺得有趣,身為爸爸的Jonathan,為自己興趣同時又能爭取時間陪陪她們,也樂在其中,這也是忙碌的香港人的寫照吧。

工作與家庭或許給了Jonathan不少限制,但「行唔開」與「興趣」,誰說不能並存?

作為兩名女兒的爸爸,既要全職工作,也要幫忙處理家庭事情,更要想盡辦法維持跑步的狀態。(李澤彤攝)
「行唔開」與「興趣」,誰說不能並存?(李澤彤攝)

平路斜路山路緩跑徑海濱公園 全數齊備

家住數碼港附近的Jonathan坦言,搬來了十多年,全靠跑步,才會實實在在的用雙腳去認識這一區的每個角落。「正正就是因為工作與家庭,我才發掘到南區的不同跑步路線,然後我便發現,其實南區『要乜有乜』。」南區是香港島四區之中,面積覆蓋範圍最廣的,要山有山,要平路有平路,這亦印證了Jonathan的話。

「如果要跑大平路,不一定要去沙田,港大運動場後面就有個海濱,來回跑就1.5K;又例如想跑足20K有斜路,我便到摩星嶺道兜5個圈,這樣跑每5K的一圈,已經有兩三次斜了。Easy Run來說,數碼港海濱公園也有,也夠我練。數碼港海濱公園的緩跑徑大概1K,怕悶的站就會離開公園,圍着貝沙灣加多一圈,跑8字形,一共2.4K;再遠一點可以跑到污水處理廠,跑一圈800米,這樣就3K。」

Jonathan表示,經過他多次的「探路」,路線可以一直延伸,圍着商場、再跑上斜路、沙灣徑、域多利道、泓都,然後折返,這也一個半馬了。「跑得多我還知道了,南區有偏西的地理優勢。所以早上太陽會在山的背後,10點前的感覺很好,起碼足以讓我來回域多利道3次。」

可以跑海邊。(李澤彤攝)
也可以跑遠足徑。(李澤彤攝)
甚至跑上山。(李澤彤攝)
這就是南區練跑的多樣性。(李澤彤攝)

談起跑步路線,Jonathan就滔滔不絕。長課、慢跑、節奏跑、斜坡和間歇跑,全在南區完成。他特別提到跑上山頂的一段路線,由數碼港沿薄扶林道上薄扶林水塘,然後經過山頂廣場,再上1公里就到達「老襯亭」。「『老襯亭』士多,什麼都有得賣。這條路很辛苦,途中有很大段斜,但上到去『老襯亭』,吃碗餐蛋麵才回程,好像是差了電一樣,疲勞盡消」。

說到這裏,我們也隨Jonathan走到「老襯亭」。在我還在搜尋山頂是否落入南區的時候,眼前就眺望到南區的全貌:對面是西高山,再遠看就是摩星嶺、數碼港、香港仔……

南區,實實在在的在Jonathan腳下,而且還有更多等着他去發掘。

延伸閱讀.第二集:

南區|跑了整個南區的人 寫給跑友的19條練跑私心路線|跑向18區

從跑者視覺看其他區:

跑向18區.序|當跑步是一種城市脈搏 從跑者視覺重新探索

談到南區跑步路線,陳福強滔滔不絕。(李澤彤攝)
走過湛藍的海。(李澤彤攝)
走過翠綠的山。(李澤彤攝)
南區,實實在在的在陳福強腳下,而且還有更多等着他去發掘。(李澤彤攝)
陳福強的跑步檔案。(01美術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