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籍漢兩度社區檢測假陰性 專家揭病毒量低病發首天私醫錯過檢測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一名居於油尖旺強制檢測指定區域附近的尼泊爾籍男子,早前向傳媒透露自己兩度接受社區檢測呈陰性,惟入院後始證實確診,惹來公眾懷疑檢測承辦商的能力。食衞局今日(24日)公布跟進結果,對比社區檢測中心及流動採樣站採集的上呼吸道樣本,覆檢後顯示有病毒反應,惟病毒量極低,Ct值僅得39(數值越高病毒量越低),超出一般核酸檢測能準確穩定地驗出陽性反應的水平。
專家估計,或因病人在病發後多天才接受採樣進行檢測,故反覆檢測時,有機會出現「時陰時陽」,相關情況在分子生物檢測領域並非不尋常,強調與相關化驗程序檢測準確性無關,又指若個案於首次到私家醫生就診時,當時進行檢測會較為理想。

+1

食衞局早前邀請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袁國勇教授,及其香港大學團隊進行覆檢及分析。團隊指,該名尼泊爾籍男子(第9741號個案)於本月13日曾向私家醫生求診,當時已有病徵,惟當時據當事人透露被診斷為「扁桃腺發炎」,未有提供檢測,其後他再於本月15日及本月18日,分別在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的社區檢測中心(由金域檢驗(香港)有限公司運作),及設於廣東道的流動採樣站(由香港分子病理檢驗中心運作)接受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食衞局早前邀請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袁國勇教授,及其香港大學團隊進行覆檢及分析。(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不過,該名病人其後感到不適,遂於本月18日送院,院方抽取鼻咽抽取液及咽喉拭子作檢測,檢測結果呈陽性。團隊分析發現,病人病毒量偏低,Ct值為33,亦對血清抗體測試呈陽性反應,顯示其傳播病毒風險較低。

至於早前於社區檢測中心及流動採樣站採集的上呼吸道樣本,團隊經覆檢後,發現有病毒反應但病毒量極低,Ct值為39,超出一般核酸檢測能準確穩定地驗出陽性反應的水平。當局強調,若病人在首次就診時,已進行檢測情況會較為理想。

該名尼泊爾籍男子(第9741號個案)曾於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的社區檢測中心接受檢測,當時結果呈陰性。(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另外,尼泊爾籍男子兩名家人同告確診,食衞局指其兩名密切接觸者(第9811、9812號個案),曾於本月18日在廣東道流動採樣站接受檢測,並獲陰性結果,翌日於檢疫中心檢疫期間,由衞生署安排病毒檢測,發現其樣本呈現弱陽性反應,Ct值高於30,並獲安排送院。

局方估計,檢測人士早前有可能處於潛伏期的早期階段,故依靠一次性的陰性檢測結果不能完全排除受到感染的可能性。

政府發言人呼籲,油麻地及佐敦地區仍然存在眾多隱形傳播鏈,社區感染風險仍較高,鼓勵居民即使不屬於受檢人士,亦應盡快主動接受檢測,又呼籲市民收到一次性的陰性檢測結果後,仍需保持警覺,如有不適,盡快求醫。

▼1月22日,油麻地「廟街疫區」持續爆疫▼

+6

尼漢本月9日有病徵 4日後求醫被診斷僅扁桃腺發炎

翻查資料,居於新填地街的尼籍漢Dilip早於本月9日,便出現喉嚨痛及頭痛,直至12日更加發燒,遂於翌日向私家醫生求診,惟當時僅被診斷為扁桃腺發炎,未獲安排檢測。政府於去年11月中刊憲,被私家醫生懷疑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以及食衛局長指明的特定群組須強制接受病毒檢測。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11月16日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在要求病人檢測時,醫生要因應專業自行判斷。被問若病人最後確診,但醫生卻「走漏」未有要求病人強制檢測時,醫生會否需要承擔責任,她當時回應,在任何病患上,若醫生在專業判斷出現問題,醫委會均有特定程序處理。

不過,當時醫學會會長蔡堅在同一節目批評,醫生一旦「睇漏眼」,醫委會可能會調查的說法「有恐嚇性質」,認為當局應給予強制檢測「硬指標」,以免日後與病人有爭抝。

▼1.21深水埗指定區域居民到檢測站接受病毒檢測▼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