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演練遠火打擊台灣天然氣站 分析:洗地為假,打點穴才是真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解放軍東部戰區日前完成代號「海峽雷霆-2025A」的聯合軍演,引起軍事觀察人士關注。內媒《觀察者網》風聞平台軍事評論專欄「大伊萬頻道」4月4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本次演習陸軍某遠程火箭炮部隊出動PHL-191型箱式火箭炮,對模擬位於台灣本島的能源轉運碼頭天然氣儲罐進行實彈射擊,展現了解放軍遠程火力的高精度打擊能力。

評論文章介紹,演習期間,解放軍透過兩車八發彈齊射,對多個模擬儲罐展開集中射擊,幾乎每一發都精確命中靶心,體現解放軍遠火部隊的技術與戰術水準,證明其「精打點穴」的能力優於傳統火箭炮的大面積覆蓋打法。

然而,就在演習過後,在內地軍事社群中出現不少「遠火洗地」的期待聲音。部分網民在微博留言,認為火力密度偏低,期待未來能有如俄軍過往宣傳片中那樣的「地動山搖」式齊射場景。

4月1日至2日,解放軍東部戰區操行代號「海峽雷霆-2025A」的聯合軍演,陸軍某遠程火箭炮部隊出動PHL-191型箱式火箭炮。(中國軍號)

對此,評論文章指出,「遠程火箭炮洗地,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並解釋現代遠程火箭炮成本高昂,一枚裝有GPS/INS制導系統的遠火彈藥價格高達數十萬甚至近百萬元人民幣,「一輛火箭炮車上裝的遠火彈藥就價值數百萬元,兩車齊射一次就近千萬元出去了」。

文章補充,相較於傳統155毫米火炮一發不到5萬人民幣的彈藥成本,遠火雖有強大打擊力,但用來實施面殺傷極為不經濟。以俄軍BM30系統為例,其集束彈型號一次齊射最多覆蓋403萬平方米(約4平方公里),但這樣的密集齊射若套用於遠火,動輒耗資數億人民幣,實際戰術價值遠低於點狀打擊。

文章強調,遠火更適用於對高價值目標進行「縱深精打」,如指揮中心、能源設施、野戰機場、地導陣地、電子戰系統等。文章以美軍M142「海馬斯」為例,說明其在俄烏戰場上主要用於摧毀俄軍高價值裝備和縱深防禦據點,而非全面洗地式火力壓制。

+1

「遠火的應用方式,從常規炮兵的面殺傷,轉變為高價值目標的精確打擊」,文章指出,台灣本島戰略縱深有限,軍事與能源設施密集分布,將是遠火優先打擊的對象。「你看台軍在東海岸的機場碼頭能不能打?衡山指揮所能不能打?永備地導陣地能不能打?……這些幾乎都在我們的遠程火箭炮打擊範圍之內。」

文章最後總結,遠程火箭炮的戰術定位更像是陸軍戰術導彈,而非傳統火箭炮,所謂洗地,更應該稱作「點穴」,未來若發生衝突,這類火力武器將扮演「斬首第一擊」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