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韻僖|藝術法律創新發展 助力香港藝術產業邁步

彭韻僖|藝術法律創新發展 助力香港藝術產業邁步
撰文:彭韻僖
出版:更新:

彭韻僖專欄

近月AI生成的「吉卜力」風格改圖熱潮席捲全球,當不少人爭相把相片一鍵改成吉卜力漫畫主角四處分享的同時,亦引發版權爭議。全球科技極速發展,對藝術創作帶來震撼性的影響,藝術家如何保障辛苦創作的成果?藝術品藏家、藝術拍賣、營銷、以至國家級藝術文物保育等等,均需要法律的支援與助力,藝術法律(Arts Law)有著創新發展空間。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簡單低稅政策、「一國兩制」下完善的普通法法治體系、便利非常的運輸倉儲和物流、以及自由的貿易環境優勢帶動下,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亦是亞洲最大的藝術品交易中心。剛過去的「香港盛匯超級三月」多項世界級藝文盛事在港舉行,包括潮流文化盛薈ComplexCon香港、HKwalls街頭藝術節、Art Basel、Art Central等國際性的藝文博覽會,吸引了大批來自全球各地的文化藝術愛好者及藝術品收藏家到訪,全城氣氛熱鬧,更帶動藝術品交投熾熱。

早前筆者與熱愛藝術文化的博物館諮詢委員主席蘇彰德教授(Douglas)交流,他的藝術學識淵博,筆者獲益良多。藝術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後,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藝術法律」(Arts Law),Arts Law是廣義涵蓋所有創意藝術形式的相關法律,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劇場、舞蹈、音樂)、文學及影視等,焦點領域包括版權與知識產權、藝術合約、文化遺產保護等等。要大力發展藝術產業,極度需要藝術法律的配合,舉例在藝術品拍賣或銷售方面,涉及不少法律範疇,包括合約法、稅務法、合規監管、知識產權法等等,而藝術品的買賣需特別關注道德權利、轉售版稅、保險和運輸責任等。

2023年香港的藝術品、珍藏品及古董的交易總額達1,054.65億港元,較2022年的883.71億大增近兩成,在全球高端藝術品交易總額明顯下降的同時,中國(包括香港)成為全球唯一有增長的市場,難怪近年多間國際重量級拍賣行及科技公司擴大在香港的業務,包括蘇富比(Sotheby's)在中環設置面積2.4萬方呎的全新旗艦藝廊;佳士得(Christie's)進駐中環The Henderson成立佔地達5萬方呎的新總部;邦瀚斯(Bonhams)進駐太古廣場6座設立全新亞洲總部;來自荷里活的奧斯卡得獎視覺特效製作公司數字王國亦擴大在港業務,於科學園設立國際創新研發中心,發展先進AI技術於視覺特效和3D影片製作上。

當大家在藝術拍賣會上競投心頭好前,有沒有想過要先看清楚買賣合約?不說不知,原來一般拍賣行在藝術品出售合約上,均有不確保拍賣品真確性的「免責聲明」,若競投的藝術品價值高昂,買家應就藝術品的來源等問題做好調查,並且看清楚合約條款。

藝術品在收藏之外、亦已成為投資工具,除了以上的法律問題外,投資藝術品的藏家需面對包括融資、擔保、財產交易、保險、爭議解決(包括跨境訴訟和仲裁)等法律問題,對於鉅額而珍貴的藝術品或古董,拍賣行可提供專業的存放服務,當中也涉及合約保障;而AI生成技術令藝術創作門檻大降,但也衍生出版權歸屬、仿冒品鑑定等問題。

此外,藝術品也包括古董、歷史或出土文物等,當中也涉及法律。有朋友問,究竟在私人土地上發現歷史文物,是否地主擁有?原來不是,《古物及古蹟條例》規定任何在1976年後在香港發現的「古代遺物」,均屬香港政府擁有;亦有朋友問到,若有親友或藝術大師餽贈藝術瑰寶或古董文物,應如何保障權益?首先要確保餽贈品來源的合法性、並非「賊贓」,其次雙方可簽署一份餽贈合約或契約、獲贈時與餽贈者拍照作紀錄,以明確物品屬於餽贈而非信託,避免日後可能出現的爭拗。

藝術的價值不僅在美學,更在於其承載的文化認同與經濟動能,香港要實現「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大力推動藝術文化產業發展,藝術法律的發展不可或缺,歐美等國家均設有專門培訓藝術法律人才的學院,本港的大學亦有開設與藝術法律相關學科,也有著名藝術拍賣行提供短期網上藝術法律課程。透過培育藝術法律專業人才,善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定能助力香港吸引全球藏家與機構,成為藝術交易與中外文化交流的信任平臺。

作者彭韻僖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