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旅遊需要升級轉型尋找突破口

來稿|香港旅遊需要升級轉型尋找突破口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龍子明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5日的五一黃金周共有約110萬名旅客來港,較去年同期增加22%,其中內地旅客增長約20%,帶動各行業多做生意,丁財兩旺。李家超認為,在旅客體驗方面有值得總結經驗,進一步優化的空間,他已經要求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以及各有關部門與業界總結經驗,向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跨部門節慶安排工作小組作出彙報,並在針對人流壓力點以及旅客新常態旅遊模式方面進一步優化。

香港五一黃金周期間內地遊客激增,展現旅遊業復蘇活力,印證特區「盛事經濟」策略初見成效。旅客量增長帶動消費市場的同時,亦暴露出城市承載力面臨新考驗。當局及時啟動跨部門協作機制檢視人流管理、服務配套等環節,體現政府的前瞻性思維。建議未來在智慧旅遊系統建設、分時段預約制度及區域分流等方面深化創新,既可緩解核心區壓力,又能將客流向新界及離島特色景點引導。更需把握大灣區協同發展機遇,推動「一程多站」旅遊模式,將短期客流轉化為長效經濟動能。唯有持續優化軟硬體服務,平衡旅客體驗與居民生活品質,方能鞏固香港國際都會的可持續吸引力。

今年勞動節長假期人流較去年增加,主要受惠於自由行城市增加及深圳一簽多行政策,令市面零售情況理想,加上臨近母親節,部分市民會出外選購禮物,都帶動近幾日零售資料造好。從業界得悉部分旅遊區,包括珠寶、化妝品及海味的銷售都有近三成升幅,形容對疲弱的零售市道是強心針。整個黃金周的生意額較去年同期升逾30%,好過預期。

在18區打造各具特色的旅遊熱點,將有助分散旅客流量,減輕熱門景點的壓力,建議政府可搭建官方旅遊平臺或APP,整合旅遊資訊,引導旅客合理規劃行程,分散人流。港府推動18區特色旅遊佈局的戰略規劃具有前瞻性意義。通過打造多元化旅遊節點,既可緩解傳統景點超載壓力,亦能帶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建議的官方智慧旅遊平臺需具備三大核心功能:一是基於LBS的即時人流預警系統,動態引導遊客流向;二是整合深度文化導覽與特色路線推薦,運用AR技術提升互動體驗;三是建立商戶評級與票務集成系統,保障服務品質。平臺可結合大資料分析遊客偏好,智慧生成個性化行程方案,並通過積分獎勵機制激勵遊客選擇冷門時段遊覽。

香港旅遊需要升級轉型尋找突破口,多核發展模式不僅能優化城市旅遊資源配置,更能培育新興文化消費場景,長遠來看將有效提升香港旅遊產業的韌性與綜合競爭力,實現遊客體驗與城市承載力的雙贏格局。社交媒體掀起的打卡熱潮,既是香港旅遊業的機遇,更是城市治理的壓力測試。面對蜂擁而至的客流,與其被動承受承載力極限,不如主動構建「分眾旅遊」新模式:將單一的網紅景點流量,轉化為全域旅遊的發展動能。

通過大資料預測客流高峰,引導遊客錯峰體驗;開發預約系統減少無效等候,將排隊時間轉化為周邊消費場景;搭建市民與遊客共融平臺,讓街市茶餐廳成為文化體驗站。唯有將「到此一遊」轉型為「深度探索」,香港旅遊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增值。

日本京都「町家再生計畫」證明,當60%旅遊收益留在在地社區時,可形成永續發展的正向迴圈。香港旅遊業正站在轉型十字路口。過去依賴購物與地標打卡的「到此一遊」模式,在旅客需求反覆運算與城市承載力飽和的雙重壓力下漸顯疲態。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研究,當代旅客對文化沉浸的需求較十年前增長237%,這要求香港必須重新梳理自身的「非替代性價值」。

深度旅遊的核心在於構建「體驗生態圈」。活化深水埗唐樓群為文創共生空間,將廟街夜市升級為非遺展演場域,開發地質公園生態研學路線,這些舉措能將觀光動線延伸至社區。經驗顯示,深度旅遊可使旅客停留時間延長1.8倍,消費結構中文化體驗佔比提升至40%。

香港真正的旅遊競爭力,在於將國際都會特質與嶺南文化基因熔鑄成獨特體驗。這需要擺脫景點思維,轉向培育城市有機體的持續吸引力,讓每次探訪都成為解讀香港的新章節。

作者龍子明是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兼永遠會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