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落實區區盛事多元化 打造全城旅遊新格局

來稿|落實區區盛事多元化 打造全城旅遊新格局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簡永哲

今年五一黃金周,大批旅客到西貢行山、搭小輪渡維港,又到堅尼地城石牆樹等特色景點打卡,再次顯示旅遊模式已經大幅轉變,本港旅遊業大改革勢在必行。旅發局4月起由林建岳重新出任主席,正好是一個契機,去用新思維及破格手法,以多元化及著重體驗為本,落實無處不旅遊,務求做到區區有盛事、有特色體驗,分流旅客到非傳統旺區,重新打造全城旅遊新格局。

這數年來整體旅客量持續回升,雖然仍是以內地客為主,但亞洲其他地區及海外旅客的數量,也不斷攀升,今年首三個月日韓、印尼及澳洲旅客也按年升逾三成,證明香港對世界各地旅客的吸引力猶在。當中非內地客旅遊模式暫未見太大改變,山頂、廟街等傳統景點仍有這些旅客足跡,但很多內地客已從以往到廣東道狂掃名牌貨,變成專找具香港本土特色的景點打卡,到郊區探索自然生態,年青一輩尤甚。

由於內地客是本港重要旅客來源,故政府必須重新為旅遊業定位,迎合這個新模式,而上月重掌旅發局的主席林建岳,正好是落實這個重任的最佳人選。筆者認為,旅發局首要任務是全力推動「區區有盛事」。因為長久以來,旅客多集中於油尖旺、中環、灣仔等地,導致人流高度集中,為免出現超負荷情況,本港需要更均衡地把旅客分流,讓沙田、屯門、觀塘、將軍澳等地區也能成為旅客的熱點。就像旅客以往到越南多數集中去胡志明市,但近年在當地政府大力推動下,峴港等城市也成為熱門旅遊旺區。

旅發局可以與不同區議會及地區團體合作,推廣每一區的特別之處。但有別於早前只是交功課式建立地標銅像、擺放一兩塊牌供遊客拍照就算,要推廣就必須將當區文化歷史或一些特別元素好好消化,再重新包裝,為地標注入更多本地內涵,甚至讓社區居民集體參與營造,讓觀光旅客與社區有更深層的連結。同時,當局可定期在每一區舉辦符合該區特色的盛事,並加入一些具創意的新點子,從而豐富旅客的體驗甚至增加他們消費的機會。

舉個例子,沙田馬場絕對是本港一個具特色的地方,擁有近50年歷史,也是深受內地歡迎的周星馳名作《賭聖》拍攝場景之一。當局可將相關的歷史、電影元素,透過科技在鄰近港鐵站的沙田公園呈現出來,並定期舉辦親親馬匹活動,提升整個旅遊體驗。政府也可在城門河定期舉辦具特色的扒龍舟活動,邀請藝人或具知名度的網紅參與,以增加吸引力,同時在河道辦煙花匯演或無人機表演,加入跑馬、扒龍舟等符合當區特色的圖像在其中,增加趣味。

為提升旅客留低過夜的意欲,主辦單位或可考慮在煙花或無人機表演中植入一些數字「密碼」,旅客可憑「密碼」在旅發局網站或App換領翌日才可以使用的限量消費券,或參加抽獎,得獎者可到區內商場餐廳或酒店享用自助餐或住宿一晚等。需知道很多內地客已不是首次來港,筆者相信,要吸引他們再來,政府必須要製造一些誘因,提供「著數」,為旅客帶來些新驚喜。

更重要的是,要有多元化模式供他們選擇,不想過夜的旅客甚至「特種兵」,就提供一日遊模式,只想在特定場景打卡的旅客,就設定不同季節的不同地點的拍照推介,務求做到百貨應百客,只要做到每區也有特別體驗,他們就會再來港,像集郵般去完一區又一區。

或者有人問,那麼是否以往的廣東道名店街應徹底消失?這當然不是,只要能夠開拓新客源,以往的傳統旅遊模式,仍會有市場。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更多東盟國家旅客來港,是其中一個方法,但最有效吸新客的一定是擴大內地自由行簽證計劃。

上年內地增加了陝西省西安市及山東省青島市為自由行城市,令總數至51個,筆者認為,當局應再向中央爭取更多城市納入計劃,香港於這些城市的旅客而言較有新鮮感,「購物天堂」的旅遊模式對他們仍有一定吸引力;同時亦應提出容許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等地居民也可申請「一簽多行,便利他們訪港。假若成事,新舊旅客同步吸納,消費能力及數量也有所提升,本港旅遊業就有望重返昔日水平,相關的零售、酒店、交通、餐飲等多個行業也能受惠,對本港整體經濟復蘇大有幫助。

總括而言,香港必須保持城市獨特性,與其他內地城市有所分別,並將現代與傳統融合,做到大都市繁華與自然生態並存,讓旅遊模式更多元化,才可打造真正適合各類旅客的精彩體驗。

作者筆名簡永哲,現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