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伙|膠樽回收專廠的九十後女生

黃錦星專欄(鳴謝鄭倩薇Jennifer合撰)
今天世界環境日,2025年主題是「塑戰速決」(Beat Plastic Pollution)。聯合國指:「全世界每年生產超過4億噸塑料,其中半數只作一次性用途,即是用完即棄。而全球在這部分裡,不到10%被回收。」聯合國大力倡議塑膠治理行動,推動各地對即棄塑膠用品「拒絕、減少、重用、回收、反思」,當中大眾需扭轉習慣,加強減廢回收。而香港的膠樽回收率,近年已升至14%,即平均每7個膠樽有一個被回收,甚有改進空間。


近四年來,九十後女生鄭倩薇Jennifer投身膠樽回收專廠「塑新生」,新廠正式營運則三年了,於各人努力下,至今處理逾半數的本地飲品膠樽回收量,即每兩個被回收的飲品膠樽就至少一個落戶此廠,化成再生塑膠薄片,可再化為飲品膠樽,彰顯「樽樽不息,綠綠無止」的循環經濟。但Jennifer慨歎:「當下回收廠的樽頸問題,是膠樽回收量不足,缺貨!」
減塑 Reduce
2021年初,「塑新生」招聘推廣職位的人才。Jennifer心感這項目具前瞻性、可信任、有意義,值得支持,於是應徵投入塑戰前線,助力減廢回收的攻堅戰。Jennifer的朋友覺得她找到了夢想工作,既可發揮專長,同時推廣環保是她自學生年代的心之所向,把志趣結合工作實是樂事,就算遠赴屯門環保園上班也值得。頭一星期上班,Jennifer興奮至失眠,這是她人生中首份令她這般興奮的差事,腦裡停不了規劃往後策略及試行方案等。新入廠與如山的回收物共事,Jennifer又心感震撼,但開廠初期,上游回收方送來的膠樽捆包品質參差,雜物甚多,令生產線的同事頭痛!
Jennifer現擔任可持續及傳訊經理,負責企業可持續政策,促進本地膠樽的循環經濟,包括推廣香港人的膠樽回收文化,邁向乾淨回收好習慣。說到底,回收只是處理廢棄物的下一步,在回收之前,大家宜從源頭拒絕浪費、減少即棄、多多重用。近年,Jennifer喜見各區的飲品商及商場、餐廳等,陸續設立「加水站」,方便大眾自己水壺自己帶。環保署的「6仔」回收環保站和回收便利點,亦廣設免費「加水站」,支持大眾源頭減廢減塑,又慳錢。
回收 Recycle
今年,環保署就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PRS)進行相關法律條文的草擬,但大家知道自2021年已有專門處理本地膠樽的回收再生廠「塑新生」嗎?目前,「塑新生」的膠樽回收貨源,包括環保署「入樽機先導計劃」全線120部入樽機(回收時透過八達通/支付寶(香港)可享即時回贈)、近百計「6仔」綠在區區,以及國泰航空機艙等,佔全港最大份額,舉足輕重,但廠房處理能力尚剩極大餘額。Jennifer入職時生產線仍在搭建,指自己是極少數見證這條全港領先的轉廢為材生產線建成及開始運作的人,笑言見生產線第一次試行時,熱淚盈眶,因為終於有屬於香港人的膠樽回收專廠!
運行逾三年,最大樽頸問題仍是回收物不足,這亦是時下香港各回收廠面對的普遍難題。Jennifer好想大聲講:「今時唔同往日,香港已開設了膠樽回收專廠,確保轉廢為材,保護環境,並歡迎參觀及見證。」日常Jennifer導賞「塑新生」的參觀者,主要來自學校,包括小學生至碩士生,以及大學學者交流團,每年參觀人數逾千,她呼籲大人細路積極回收膠樽,並預計幾年後上述PRS落實,會進一步增加社區回收配套。
反思 Rethink
Jennifer感嘆,由開廠至今不單止「缺貨」,從上游回收方送來的捆包中更偶爾暗藏千奇百怪的雜物,如運動鞋、鍵盤、各式各樣玩具等!在「塑新生」回收再生過程中,這些雜物若未被及時清走,會令機器受損,甚至引發工業意外。Jennifer希望大眾反思「乾淨回收,人人有責」的生活態度,應將可回收物適當分類及乾淨回收,助力提升回收量和再生物料質素。
Jennifer補充,回收膠樽後的用途,其實遠超一般想像,例如促進膠樽的循環經濟,最有效是將回收膠樽轉化為再生膠樽,延續膠樽的生命。香港已有不少品牌推出再生飲品膠樽,當中包括經「塑新生」回收再生的原料所造,Jennifer選購飲品時會優先選擇此類產品,支持循環經濟。
其次,塑膠回收物料也可用作製衣材料,例如「6仔」工作人員的全套制服就是由飲品膠樽回收物料轉化而成。另外,Jennifer與本地藝術家、設計師及品牌等合作,研發由再生塑膠升級再造的產品,以支持循環經濟的多樣性,產品包括聖誕裝飾、傢俬、紀念品,甚至建築用的膠磚,為再生塑料反思更多可能性。
聯合國估計,每年逾千萬噸廢膠流入河湖海洋。微塑膠(直徑5毫米內的微小塑膠顆粒)會進入食物鏈、水和空氣等,而你我作為地球人每位年均會吞入逾五萬塑膠顆粒,即人均日吞百計微膠粒!大家須覺醒,各位為自身及地球健康,要速戰。身為膠樽循環經濟的推動者,Jennifer指慘見眾多飲品膠樽仍被大眾胡亂棄置,既浪費可回收的資源,亦增加污染環境乃至危害人類身體的風險,寄望相關的PRS及早啟動,構建具透明度及高效益的膠樽回收再生系統,支持循環經濟及綠色就業。Jennifer許願:「至2035年,香港的膠樽回收率邁向90%!」藉著世界環境日,請大家從今起心繫此塑戰,並以日常行動對即棄塑膠用品「拒絕、減少、重用、回收、反思」,配合香港減廢減碳的時間表,邁向碳中和。
作者黃錦星是前環境局局長,去年出版《邁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