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rey Sachs:阻止內塔尼亞胡,不然我們都將被殺光

Jeffrey Sachs:阻止內塔尼亞胡,不然我們都將被殺光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幾個核武大國相互對抗,將世界拖向核毀滅。

作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主席薩克斯(Jeffrey Sachs) & 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中東和非洲顧問(Sybil Fares)

近30年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將中東帶入戰爭與毀滅之中。這個人就是一個暴力火藥桶。在他所倡導的所有戰爭中,內塔尼亞胡一直夢想著一個大目標:打敗並推翻伊朗政府。除非內塔尼亞胡受到阻止,否則他剛剛發動的長期戰爭可能會讓我們所有人都死於核戰。

內塔尼亞胡對戰爭的執著可以追溯到他的極端主義導師澤夫·雅博廷斯基( Ze'ev Jabotinsky)、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和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老一輩認為,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s)應該使用一切必要的暴力手段──戰爭、暗殺、恐怖──來實現他們消滅巴勒斯坦人對祖國的任何主張的目標。

內塔尼亞胡政治運動利庫德集團(Likud)的創始人呼籲猶太復國主義對原英國託管地巴勒斯坦的整個地區實施獨家控制。 1920年代初英國託管時期,穆斯林和基督教阿拉伯人約佔總人口的 87%,擁有的土地是猶太人口的十倍。截至1948年,阿拉伯人的數量仍是猶太人的數量約兩倍。儘管如此,利庫德集團的創始憲章(1977年)宣稱「在約旦河與大海之間只有以色列擁有主權」。如今的著名口號「從河流到大海」被認為是反猶太主義的,但實際上卻是利庫德集團反巴勒斯坦的集結號。

利庫德集團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追求其最大化目標,儘管這些目標明顯違反國際法和道德,而國際法和道德都要求兩國解決方案。

2025年5月21日晚上,以色列駐華盛頓特區大使館2名職員在一間猶太博物館附近遭槍殺,槍手被捕時高呼「解放巴勒斯坦」。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22日發表講話,將案件歸咎於反猶太主義和英法加領導人支持哈馬斯,並批評三國領袖「站在人性錯誤的一邊」。(X/@ ArchRose90影片截圖)

1996年,內塔尼亞胡和他的美國顧問制定了「徹底決裂」(Clean Break)策略。他們主張以色列不會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巴勒斯坦土地上撤軍,以換取區域和平。相反,以色列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重塑中東。至關重要的是,該戰略設想美國成為實現這些目標的主要力量——在該地區發動戰爭,瓦解反對以色列統治巴勒斯坦的政府。美國被要求代表以色列發動戰爭。

「乾淨俐落地」策略在「九一一」事件後被美國和以色列有效實施。正如北約最高司令官克拉克( Wesley Clark)透露,「九一一」事件後不久,美國計劃「在五年內攻擊並摧毀七個國家的政府——首先是伊拉克,然後是敘利亞、黎巴嫩、利比亞、索馬利亞、蘇丹和伊朗」。

2003年初的第一場戰爭是為了推翻伊拉克政府。由於美國深陷伊拉克戰爭,進一步的戰爭計畫被推遲。然而,美國支持2005年的蘇丹分裂、2006年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同年衣索比亞入侵索馬利亞。 2011年,奧巴馬政府對敘利亞發動了中央情報局的「梧桐木」行動,並與英國和法國一起透過2011年的轟炸行動推翻了利比亞政府。如今,這些國家已是一片廢墟,許多國家陷入內戰。

美方素來是以色列的堅實後盾,不過內塔尼亞胡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關係並不總是友好。雙方曾因對伊朗核能項目的立場爆發爭執。圖為內塔尼亞胡與奧巴馬。(Getty Images)

內塔尼亞胡是這些戰爭的啦啦隊長——無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在幕後——與他在美國政府中的新保守主義盟友一起,包括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道格拉斯·菲斯 (Douglas Feith)、紐蘭(Victoria Nuland)、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拜登(Joe Biden)、理查德·珀爾(Richard Perle)、艾布拉姆斯(Elliott Abrams)等。

2002年,內塔尼亞胡在美國國會作證時,大力支持災難性的伊拉克戰爭,宣稱「如果推翻薩達姆(Saddam Hussein)政權,我保證這將對該地區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他繼續說道,「我認為,伊朗隔壁的人們、年輕人和其他許多人都會說,這種政權、這種專制者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國核對了。」他致力於返還的核對國會,並尋求最終解決了。

重塑「新中東」的口號為這些戰爭提供了口號。這項原則最初於1996年透過「徹底決裂」提出,並於2006年由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推廣。當以色列遭到殘酷轟炸黎巴嫩時,賴斯表示: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在這裏看到的是一個新中東正在誕生的陣痛,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必須確保我們正在推動新中東的發展,而不是回到舊中東。

2023年9月,內塔尼亞胡在聯合國大會上提交了「新中東」地圖,徹底抹去了巴勒斯坦國。 2024年9月,他透過展示兩張地圖詳細闡述了這一計劃:其中一部分中東是「祝福」,另一部分——包括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是詛咒,因為他主張後者國家的政權更迭。

2024年9月27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在紐約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講時,拿出兩幅圖片說明伊朗的威脅。(Reuters)

以色列對伊朗的戰爭是數十年戰略的最後一步。我們正在目睹數十年來極端猶太復國主義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操縱達到頂峰。

以色列襲擊伊朗的前提是伊朗即將獲得核武。這種說法是愚蠢的,因為伊朗一再呼籲談判,目的就是放棄核子選擇,以換取美國結束數十年的製裁。

自1992年以來,內塔尼亞胡及其支持者一直聲稱伊朗將在「幾年內」成為核武國家。 1995年,以色列官員及其美國支持者宣布了五年時間表。 2003年,以色列軍事情報局局長表示,伊朗將在「2004年夏天」成為核武國家。 2005年,摩薩德負責人表示,伊朗可以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製造核彈。 2012年,內塔尼亞胡在聯合國聲稱「只需幾個月,甚至幾週,他們就能獲得製造第一顆原子彈所需的濃縮鈾」等等。

這種持續了30多年的不斷變化的最後期限模式標誌著一種深思熟慮的策略,而不是預言的失敗。這些說法都是宣傳;總是存在著「生存威脅」。更重要的是,內塔尼亞胡虛假地聲稱與伊朗的談判毫無意義。

伊朗曾多次表示,它不想擁有核武器,並早已做好談判的準備。 2003 年 10 月,最高領袖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發布教令,禁止生產和使用核武。伊朗後來在 2005 年 8 月於維也納舉行的國際原子能總署會議上正式引用了這項裁決,並將其視為追求核武的宗教和法律障礙。

2025年6月15日,以色列攻擊伊朗後,伊朗德黑蘭沙蘭油庫升起濃煙。(Reuters)

即使對於那些對伊朗意圖持懷疑態度的人來說,伊朗也一貫主張透過談判達成在獨立國際核查支持下的協議。相較之下,猶太復國主義遊說團體反對任何此類解決方案,敦促美國維持制裁並拒絕以解除制裁換取國際原子能機構嚴格監督的協議。

2016年,奧巴馬政府與英國、法國、德國、中國和俄羅斯與伊朗達成了《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旨在嚴格監控伊朗核計劃,以換取解除制裁。然而,在內塔尼亞胡和猶太復國主義遊說團體的不斷施壓下,特朗普總統於2018年退出了該協議。不出所料,當伊朗以擴大鈾濃縮作為回應時,它被指責違反了美國自己放棄的協議。這種雙重標準和宣傳是很難忽視的。

2021年4月11日,以色列襲擊了伊朗納坦茲(Natanz)的核設施。攻擊發生後,4月16日,伊朗宣布將進一步增加鈾濃縮,作為談判籌碼,同時一再呼籲就類似《聯合全面行動計畫》的協議重啟談判。拜登政府拒絕所有此類談判。

圖為2025年6月15日,伊朗納坦茲核設施遭以色列空襲後的衛星圖片。(Maxar Technologies/Handout via REUTERS)

特朗普第二任期伊始,同意與伊朗開啟新一輪談判。伊朗承諾放棄核武並接受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檢查,但保留為民用目的進行鈾濃縮的權利。特朗普政府似乎同意這一點,但後來又改變了主意。此後,雙方已進行了五輪談判,每次談判雙方都報告了進展。

第六輪談判原定於6月15日星期日舉行。然而,以色列卻在6月12日對伊朗發動了先發制人的戰爭。特朗普證實,美國事先就知道了這次攻擊,儘管美國政府當時正在公開談論即將舉行的談判。

以色列的攻擊不僅發生在正在取得進展的談判中,而且還發生在預定召開的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會議的幾天前,而該會議原本可以推動兩國解決方案的進程。該會議現已推遲。

特朗普6月14日在美國陸軍成立250周年兼他79歲生日當天發表講話。(Reuters)

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現在有可能升級為全面戰爭,美國和歐洲將站在以色列一邊,俄羅斯也將站出來,巴基斯坦也可能站在伊朗一邊。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幾個核武大國相互對抗,將世界拖向核毀滅。末日時鐘目前位於午夜前89秒,這是自1947年啟動以來最接近核戰的時刻。

過去30年來,內塔尼亞胡及其美國支持者摧毀或破壞了橫跨北非、非洲之角、東地中海和西亞的4000公里範圍內的國家。他們的目的是透過推翻支持巴勒斯坦事業的政府來阻止巴勒斯坦國的建立。世界應該擁有比這種極端主義更好的生活。聯合國180多個國家呼籲兩國方案和區域穩定。這比以色列為了追求其非法和極端主義目標而將世界推向核戰邊緣更有意義。

本文轉載自Common Dreams, 香港01編譯,以下為原文:https://www.commondreams.org/opinion/netanyahu-war-on-iran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