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萃才|控煙十招築牢健康防線 長遠減輕港府庫房壓力

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控煙,在過去兩個財政年度先後提高了煙稅。早前亦公布了「控煙十招」的細節。市場上有聲音說這些措施會令庫方收取的煙草稅減少。在特區政府財政緊絀的情況下,進行這些措施又是否恰當呢?
相信沒有人希望煙草稅減少而導致政府的收入下跌;同樣地,大部份市民也不希望見到因為吸煙帶來個人及社會的負面影響。但這兩個目標不是同級別的,是有主次的分別,市民的健康應該凌駕於政府收入的升跌。
吸煙者頻到公院求醫 加強控煙助降低醫療開支
如果細看早前的財政預算案,便會發覺醫療衛生屬於政府最大開支,2025/26財政年度衛生經常性開支為1153億元,較上一個財政年度修訂預算增加了5.6%。其中有部份開支是處理吸煙有關的疾病。吸煙會引發癌症、心血管疾病大家都知,早前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聯同香港胸肺學會、香港胸肺基金會進行了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調查,發現80%至90%相關疾病是由吸煙引起的。而問卷調查更發現當中有四成患者每年會到急症室求診2至3次;而在過去一年曾到急症室求診的患者當中,有55.9%患者更需要入院。
公營醫院急症室每次診症成本約為2100元。明年除夕開始吸煙人士如因非緊急情況到急症室求醫,政府資助金額會達1700元 ;若進一步需要住院的話,急症病床每日成本近7200元,扣除住院費,每名相關人士政府便要為他們資助6900元。吸煙病患人士越多,政府相關醫療支出資助便會越多。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早前亦推算過,在2021年吸煙及二手煙已為香港帶來82億元經濟損失。其中30億元是直接損失,包括公私型醫療機構、中醫診所相關醫療開支及公共戒煙輔導服務等。二手煙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有4億元。
外部成本同屬煙草隱性經濟代價 各界需全面剖析控煙效益
政府加徵煙稅,加強控煙措施,部份吸煙人士轉買私煙,或會令到政府在煙稅這部份收入減少。但另外一方面,吸煙及二手煙確實對市民健康構成負面影響,政府在相關的醫療開支也是負擔。隨着香港人口老化情況越來越嚴重,吸煙或二手煙所導致醫療開支情況,如果不及時介入控制,這方面的開支只會進一步上升。
在經濟學上,有所謂外部成本(Externality)一詞,意思是指一方的經濟活動對未參與的第三方間接成本增加,或利益受損。吸煙人士雖然要付出買煙的成本(其中包括煙稅),但在吸煙之時這個活動卻會間接或直接影響到第三方,即那些並沒有吸煙的人。如果吸煙引致疾病而要使用公營醫療服務,那麼對病人的資助便由整個社會而承擔(第三方);如果吸煙之時旁邊有他人在(第三方),最終吸入這些二手煙的人士也可能引致健康問題,增加了他們在醫療方面的開支。這些外部成本是沒有直接計入煙草產品內。政府收取煙稅可能只是補助部份由吸煙所引起的直接或間接醫療開支。
如果不希望吸煙相關的公共醫療費用在未來大幅上升,做好控煙措施是有必要的。控煙屬於長期、有系統的工作,打擊私煙,做好宣傳教育及持續檢視煙稅等措施,多管齊下,相輔相成,才能提升香港市民健康水平,達至減輕庫房相關醫療費用支出的壓力。
作者麥萃才是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