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香港可推動行業標準 打造無人駕駛研發中心

團結香港基金|香港可推動行業標準 打造無人駕駛研發中心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
出版:更新:

團結香港基金專欄|葉文祺、王雲豪

運輸署近日再次批准百度旗下「蘿蔔快跑」(Apollo Go)擴大自動駕駛測試範圍,涵蓋東涌並增加測試車輛數量,這是半年內第三次批出測試牌照。過去,香港在測試無人駕駛技術上相對滯後,但自2024年《自動駕駛車輛條例》及相關實務守則頒布後,運輸署得以迅速審批測試申請。此進展為香港奠定基礎,政府應進一步鼓勵業界將測試數據轉化為可「出海」的產品,擴大市場影響力,推動傳統汽車產業升級,並確立香港作為無人駕駛數據轉移技術研發的全球領先地位。同時,政府需整合測試成果,優化智慧城市發展政策,實現智能出行願景。

無人駕駛技術快速發展 惟車商標準不一成障礙

當前,美國的Tesla、Waymo及中國的百度Apollo Go等公司已實現SAE Level 4自動駕駛,即車輛在特定條件下可完全自主運行,無需人類監控,但在邊緣場景時仍可介入。

要實現無人駕駛汽車完全自主運行,需融合先進硬件與軟件,並依賴AI深度學習適應真實環境。無人車搭載多種感測器(攝像頭、雷達、超聲波傳感器、光學雷達等),結合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分析環境數據(如障礙物距離、速度、光線等),控制車輛速度與方向。與人類學習駕駛類似,無人車需通過實地測試與模擬訓練,持續優化算法,提升駕駛能力。香港加快測試申請審批,有助企業收集運行數據,加速技術迭代與產品落地。

無人駕駛技術發展的其中一個障礙是通訊標準(Protocol)的差異。各汽車製造商採用的標準不一,導致「駕駛經驗」數據難以跨車型轉移,類似早期電腦產業需統一硬件與軟件規格。研發通用數據轉移技術及標準化通訊協議,將顯著加速全球無人駕駛技術的進展。

香港「有序混亂」路況 提供獨特測試環境

外界曾質疑無人駕駛車輛在複雜環境中的表現,如外國測試中多輛無人車造成堵塞。香港的駕駛環境雖規範但充滿挑戰:完善的道路基建常伴隨突發施工與事故;司機與行人雖遵循交通規則,但人車爭路屢見不鮮;香港與內地的交通制式不同,加上極端天氣頻繁。若無人車能在如此「有序混亂」的環境中運行,其技術幾乎可適應全球大多數城市道路。

憑藉AI的快速學習能力,我們可設想無人車未來能夠與人類駕駛車輛和諧共行,並無縫切換中港左右駕駛模式。政府應鼓勵企業不僅收集測試數據,更研發通用通訊協議,將香港的獨特駕駛數據轉化為可輸出的行業標準,「出海」供全球車廠採用,奠定香港作為無人駕駛數據轉移研發中心的地位。

應對公眾顧慮 實現智慧出行願景

現階段,無人駕駛技術聚焦車對車(V2V)通訊,確保與其他車輛保持安全距離。統一的通訊標準可進一步協調車輛行為,如讓路或調速,提升安全與效率。政府應推進車對基礎設施(V2I)通訊,通過智能交通燈與路牌動態調整信號,減少擠塞與等候時間。進一步發展車對雲(V2C)通訊,利用智能燈柱構建雲端交通網絡,讓運輸部門實時監控路況,優化公共交通調配,減少繁忙路段車流,並靈活調整停車位需求。這些技術已日趨成熟。政府應借北部都會區發展之機,率先應用智能出行技術,為香港智慧城市建設樹立標杆。

對於公眾可能顧慮無人駕駛的安全性,Tesla、Waymo及百度數據顯示,人類駕駛事故率為無人駕駛的2至5倍,因無人車可消除分心、疲勞等意外狀況。然而,公眾對將安全交予機器的信心不足,接受度挑戰大於技術本身。政府與業界需通過試乘活動與透明溝通提升市民信任。事故責任方面,Level 0至4車輛因可由人類介入,責任應歸於駕駛者;Level 5全自動車輛則應由生產商承擔,具體方案需社會深入討論。

應果斷處理網約車 推進香港成為全球無人駕駛領軍者

無人駕駛將重塑交通模式,為市民提供便捷、安全的點對點出行,降低事故率與保險成本。道路流量更順暢,將減少基建與停車場需求,提升香港土地使用效率。然而,無人駕駛亦帶來挑戰。共享出行可能削弱職業司機需求與私人汽車擁有率,衝擊相關行業。但新技術或催生新一代的租賃模式,讓市民以無人車賺取被動收入,長期影響仍待觀察。

無人駕駛是大勢所趨,可惜現時社會仍糾纏討論開放網約車事宜,政府應果斷處理,減輕轉型陣痛,全力推進香港成為全球無人駕駛領軍者,迎接智慧出行時代。

作者葉文祺、王雲豪分別是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政策倡議高級經理。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