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再無蒙古—俄羅斯式帝國 ——俄烏戰爭沉思錄之三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現代高科技及國際道義環境使蒙古—俄羅斯式帝國不可避免地衰亡,並且類似帝國也不可能再產生。

作者:鄧曦澤,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俄羅斯帝國的崛起史,與蒙古帝國崛起史十分相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看似進行了民主轉型,但並沒有形成良性的商業和產業生態,這導致俄羅斯缺乏持續發展與創新所需的資本和動力。

俄烏戰爭昭示:蒙古—俄羅斯式帝國已然終結,世上再無這樣的帝國。具體到俄羅斯,經過普京的努力,以俄烏戰爭為標誌,俄羅斯終於從二流國家「晉升」為三流普通國家,並將永久性喪失大國地位。歷史會給予很多機會,但不會一而再地給機會。俄羅斯不是例外,它不可能再有崛起的機會。有人說,俄羅斯之所以向烏克蘭開戰,是因為普京被情報部門的錯誤情報所矇蔽。其實,被情報矇蔽,可以說是這一重大決策錯誤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乃是:在以科技為世界變遷最重要動力的大變局時代,蒙古—俄羅斯式帝國的存在條件已經喪失,因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一、何謂蒙古—俄羅斯式帝國

俄羅斯最像歷史上哪個國家?蒙古帝國。它深受蒙古帝國的影響,且二者具有很親近的血緣關係。若要給「蒙古—俄羅斯式帝國」一個定義,則是:以暴力尤其是非規則暴力維持的征服性、掠奪性帝國。它有三個特徵:第一,非規則暴力,即將非規則暴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常規手段。在一般的政治或社會治理中,暴力都是常見的,有時還是必須的。在古代社會,暴力的規則性較弱,但現代法治民主制度使暴力越來越規則化,即有邊界、可預期,並影響到國際關係。第二,征服性,即以征服對方為目標。與征服性相對的,是協商性。第三,掠奪性,即將掠奪他國財富作為增加自己財富的常規手段。與此相對的則是交易性,即通過和平交易(儘管可能不夠平等)來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

二、從地緣理解蒙古—俄羅斯式帝國的暴力史及文化基因

從大的政治形態看,蒙古—俄羅斯式帝國屬於國內人治、專制政治向國際社會衍生的形態。但這類帝國為什麼比同類政治形態的其他古代帝國(如古代中華帝國)的非規則暴力、征服性、掠奪性都更強?這可從蒙古的特殊地緣及由此衍生的歷史、文化做局部解釋,發掘其文化基因,並預判未來。

第一,古代蒙古族非常缺乏商業條件,因而缺乏用商業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傳統。所謂商業手段,就是用和平談判的方式,從對方那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從客觀環境看,作為典型的遊牧民族,蒙古族的物產過於同質化,因而商品交易很不活躍。我在藏區遊歷所獲得的認知可以作為參照。藏區地廣人稀,多數家庭都有幾十上百頭犛牛及其他牲畜,絕對產出並不匱乏。問題在於,家家都有犛牛,且古代交通很不發達,這導致犛牛很難賣掉或賣出合理價格,即很難換取對等的其他物資。因此,藏區的商品交易很薄弱,並表現為貧窮。蒙古族生存狀況也是同理。商品交易的缺乏導致蒙古人缺乏商業觀念和精神,進一步導致缺乏用商業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當然,這是相對於更有商業觀念的民族而言,不是說蒙古人完全沒有商業觀念。同時,這並未否定蒙古帝國打通歐亞商路的意義。

第二,蒙古帝國長時間、大規模使用暴力征服,習慣於用暴力解決問題。在蒙古族的形成、崛起和擴張過程中,搶劫、殺戮、屠城、滅族,屢見不鮮。在古代,法治、民主也都未誕生,非規則暴力在各個國家、民族中都很常見,成王敗寇、成主敗奴,是當時通行的規則,此如《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雅典人所宣稱:「弱者應當臣服於強者,這一直就是一條普遍的法則。」當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程度是有差異的。

第三,蒙古族缺乏較為規範、系統的制度與文化建構,沒有形成推崇和平、抑制暴力的制度與文化。直至蒙古帝國建立之時,蒙古都還沒有自己的文字,也無典章制度。它不像漢族(或華夏人),在殷、周鼎革之後,周公制禮作樂,儘量用制度和文化來抑制暴力。

以上幾者相結合,使蒙古人將暴力(尤其是非規則暴力)視作解決問題近乎天經地義的常規手段,並服從成王敗寇,成主敗奴的法則。

俄羅斯帝國的崛起史,與蒙古帝國崛起史十分相似。古俄羅斯被蒙古征服後,它屈從、反抗和崛起的歷程,就是一部征戰史。雖然俄羅斯也學習西方,但僅學其表,未學其裏,可謂「俄體西用」。在蘇聯成立之前,俄羅斯沒有培育出商業精神,仍是一味掠奪、征服。到了蘇聯時代,商業更被打壓。可以說,俄羅斯的文化基因裏從來沒有商業精神。

更糟糕的是,俄羅斯深受史太林主義之害。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取決於思維與觀念,而思維與觀念在極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背景。同理,一個國家、民族也是如此。50年便足以改變一個民族的記憶、思維與觀念,從1917年到蘇聯解體的70多年,足足三代人,以史太林主義為基本特徵的蘇聯式教育,幾乎徹底改變了俄羅斯的民族記憶、思維與觀念,且至今還在大規模延續。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俄羅斯在2008年攻打格魯吉亞和2014年攻打克里米亞時,普京的人氣特別高。這種人氣高漲可能是普京個人的榮光,但卻是俄羅斯的悲哀。俄羅斯要實現真正的轉型,必須打破思想障礙,來一次徹底的「啟蒙運動」或「新文化運動」。

可以說,俄羅斯帝國就是現代版的蒙古帝國。

三、蒙古—俄羅斯式帝國的產生條件及消解

如此特質的蒙古—俄羅斯式帝國為什麼能產生?

第一,規模化暴力能夠短期聚集。在古代,技術幾乎不存在代差,人力很容易轉化成兵力。第二,低正義環境。在古代世界,搶劫、屠殺、征服都是常見行為,這降低了蒙古—俄羅斯式帝國征服他國的道義成本。第三,低技術武器生產的系統性、複雜性較低,可以用國家計劃的方式來實現。古代製造武器的難度較低。蘇聯時代的計劃經濟可以集中國家力量完成工業化和武器的機械化,不需要複雜的系統生態。

但是,在當代,上述條件均不復存在。首先,科技才是最重要的戰鬥力,一個低技術國家很難在短期內獲得高技術而形成先進的戰鬥力。其次,對暴力的道義限制越來越多,如果一個國家靠非規則暴力征服和掠奪,不僅會受到國際社會的道義譴責,還會受到各種制裁,影響該國軍事、經濟、技術等的發展。當前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制裁已驗證此點。

再次,計劃經濟的弱點在於,它由政府而非市場配置資源,因而缺乏必要的競爭和創新。對於模仿性、跟蹤性技術與生產,計劃經濟尚有一定優勢,而一旦進入創新領域,計劃經濟就捉襟見肘了。甚至,隨着技術不斷進步,產業鏈、產業生態也越來越複雜,計劃經濟連模仿、跟蹤的能力都越來越弱,越來越不能適應高科技、強競爭的現代工業和商業。

回頭看,1991年海灣戰爭時,蘇美科技與武器已經存在代差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看似進行了民主轉型,但由於歷史慣性、文化基因等的制約,並沒有形成良性的商業和產業生態,在國際市場幾乎看不到俄羅斯生產的民用商品。這導致俄羅斯缺乏持續發展與創新所需的資本和動力。

此外,古今情報獲取難易度不同。在古代,通過人力深入敵人內部,尤其是深入不同民族內部,非常容易被發現。所以,不同民族間難以相互了解,更難獲取軍事情報,這恰好有助於蒙古—俄羅斯式帝國暫時掩藏實力,幫助其隱蔽地崛起。在當代,國家實力不容易掩蓋。雖然某些機密技術和情報仍然很難獲得,但基本情況不難了解,通過衛星等偵查手段就可以了解對方的設施;全球交往為人員滲透和訊息傳遞創造了有利條件;從終端產品也可以推測產品背後的科技實力。例如,普通民眾都可以通過美國、德國等的產品,推知他們的科技實力很強。這意味着,在當代,霸權國可以更及時地掌握新興國家的發展動態,而當它發現威脅時,則可更及時、精準地對新興國家進行遏制和打擊,阻礙其崛起,所以新興國家的崛起就越來越難。

總之,現代高科技及國際道義環境使蒙古—俄羅斯式帝國不可避免地衰亡,並且類似帝國也不可能再產生。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