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隊」以色列不是台灣明智的選擇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Hamas,台譯哈瑪斯)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攻擊,以色列則以「鐵劍」行動反擊,戰事愈演愈烈。截至10日雙方公布的資料,衝突已造成超過1,900人死亡。台灣方面,蔡英文於8日透過發言人對傷亡的民眾表達哀悼與慰問,同時對恐怖主義與攻擊平民表達譴責,並宣示「將持續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共同抵抗一切形式的暴力威脅,與對民主自由的傷害」。

此外,民進黨主席暨副總統賴清德也有表態,指台灣持續與國際社會站在一起,共同譴責恐怖主義威脅及對平民的暴力攻擊,支持透過和平方式化解對立。而以色列駐台辦事處則於同日傍晚,在Facebook發文表示,「我們非常感謝蔡英文總統與台灣人民的支持與慰問」。

「聲援烏克蘭」造勢的再次翻版

細究蔡英文的說詞,其使用「恐怖主義」一詞,並將衝突上綱到「對民主自由的傷害」,很明顯的流露出了「站隊」以色列的立場。其言下之意,莫過於是指責哈馬斯乃至於巴勒斯坦為「恐怖主義」,而以色列則與台灣一同,屬於以美國為代表的「民主陣營」成員,亦即其口中所謂「理念相近國家」。這一套說詞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在民進黨政府「聲援烏克蘭」的一系列造勢中屢見不鮮。

2023年8月4日蔡英文(中)接見「以色列國會議員訪問團」。(台灣總統府)

此次哈馬斯對以色列採取了自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襲擊,本身就體現了雙方在歷史上深重的恩怨糾葛,不是簡單站隊任何一方,就能輕易化解如此「死結」。

比如長年以來,以色列在美國的軍事援助下,不只建成了其津津樂道的「鐵穹」防空系統,更長時間對加沙(Gaza,又譯加薩)地帶巴勒斯坦人民進行封鎖與殺戮。據聯合國統計資料,自2008年至2020年,巴方死亡人數達5,590人,還有11.5萬人受傷;而以方同期死亡人數則為251人,另有5,600人受傷。單單從數字上雙方的巨大鴻溝,就已令人無法簡單宣稱誰是「恐怖主義」,誰又是「民主自由」。

然而,新一輪的巴以衝突爆發以來,美英等西方媒體,迅速定調哈馬斯或巴勒斯坦為「恐怖主義」,而以色列則是「無辜」受害者。當然,從平民的角色來說,任何的犧牲都不應該存在,可是以色列依附於美國強權之上的右翼政權,也不應該隱身於「平民」背後而逃脱責任。可以想像的是,長期浸淫在西方宣傳系統下的台灣傳媒,包括政治輿論場,自然也隨之二元認定以色列受到了「恐怖主義」的襲擊。

看不到巴勒斯坦平民的無辜傷亡

事實上,在「親美」地緣政治的歷史進程上,以色列與台灣本身就有着密切的關係。1990年代台媒《遠見》雜誌即透露了以色列與台灣之間的秘密軍事合作;2013年還未登上執政舞台的蔡英文,曾經密訪以色列一個星期,學習其如何「被孤立卻仍強悍的存在着」。台灣新冠疫情解封後,以色列國會議員於2023年8月造訪台灣,蔡英文即表達了雙方在「國防工業」與「全民國防」的借鑑經驗,希望打造「民主供應鏈」。

2023年10月11日晚間,台北101點亮藍白相間的以色列國旗圖案。台外交部表示,此舉「象徵台灣人民與遭受恐怖攻擊、傷亡的以色列人民同在。一起為以色列祈禱,祈求世界和中東地區和平。」(Facebook/台灣外交部)

在「民主」等意識形態話語的包裝下,以台雙方分別扮演了美國在中東與東亞的軍事「代理人」角色,這才是以台官方關係如此親近的真實原因。新一輪巴以衝突後,美國即迅速出手軍援以色列,拜登(Joe Biden)稱將「堅若磐石」般地支持以色列;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也宣布,已指揮「福特號」航空母艦打擊群前往東地中海,將向以色列提供額外軍備及彈藥。

換言之,蔡英文政府在巴以衝突中,毫不猶豫地站在了以色列一方,並痛斥哈馬斯或巴勒斯坦為「恐怖主義」,說穿了其着眼的還是台灣對美國的政治與軍事依賴和附庸關係。因此,在今(2023)年雙十演說中自詡「讓世界因台灣而更好」的蔡英文,眼睛裏只看到以色列平民的「無辜傷亡」,卻看不到加沙地帶巴勒斯坦平民的「無辜傷亡」。

站隊以色列無法解決台灣的問題

「站隊」以色列,對台灣的執政者來說,其實就是「站隊」美國。就兵兇戰危的台海情勢來看,台灣能向以色列取到的兩部「經」,第一部不就是美國精英不斷向台灣鼓吹的「全民皆兵」,以及「以小搏大」的「不對稱作戰」嗎?第二部則是倘若台海戰爭爆發,有意爭取美國及其盟友在軍事上的直接介入與援助。這兩部「經」,才是蔡英文政府「聲援以色列」沒有說出來的潛台詞。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升級,以方持續空襲加沙。圖為2023年10月11日一名在空襲行動中受傷的男孩。(Reuters)

今日世界局勢詭譎多變,俄烏衝突加上巴以衝突,背後都能看到美國等強權國家的身影,戰火陰霾無疑取代了和平發展。而台灣身處中美博弈板塊的最前線,就算美國持續以「台灣牌」壓制中國崛起與統一進程,但霸權衰落、力乏兵疲的美國,還有多少能力「滿足」台灣執政當局的期待而「馳援」台灣?

在這個「起火的世界」中,台海被認為是下一個「火藥庫」,台灣有多少本錢禁得住「火藥庫」爆炸?台灣社會與民眾,又是否願意如同以色列和烏克蘭走向「全民皆兵」,進而「奔向戰場」?無論是以色列或烏克蘭,都絕非台灣應該學習或效仿的對象,兩岸之間的統一問題,是歷史遺留給兩岸自己需要直面甚至談判的問題,靠再多的「軍事備戰」、再多的「民主自由」、再多的「美國支援」,只會像巴以問題一樣從「難結」變成「死結」。口頭「站隊」以色列很簡單,但戰火應該促使台灣思考清楚,執政者的一言一行,到底是台灣問題的解藥還是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