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批評一邊模仿? 西方如何看待「一帶一路」|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10月17日、18日在北京舉行。2023年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10周年,《香港01》獲授權刊載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參會專家代表、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對「一帶一路」各個範疇的見解和分析。一共分成四篇發布,本文為第二篇,以問答方式鋪陳。

撰文:梁海明

問: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共建「一帶一路」仍持冷戰思維與零和博弈態度,企圖提出所謂替代方案。如2021年歐盟通過「全球聯通歐洲」計劃;2022年,美國宣佈啟動「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倡議」,承諾5年內籌集6000億美元,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今年9月,美國與印度、中東國家和歐盟簽署一項協議,想搞「印歐經濟走廊」。那麼,一帶一路同美西方的競爭項目不同點在哪?他們的模仿是不是可以看作對一帶一路最大的肯定?

梁海明:雖然西方國家頻繁炒作唱衰「一帶一路」,但動作卻很誠實,近年來多次推出模仿中國的歐美版「一帶一路」,西方國家常言:Imitation is the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模彷就是最誠摯的恭維)。西方國家推出歐美版的「一帶一路」就是對中國與各國成功共建「一帶一路」的最高讚譽!

與西方傳統的叢林法則有本質不同。中國不玩「零和遊戲」,不搞「保護主義」,而是以互利、務實合作達到共贏發展。中國推出相關倡議的初心都是結合自身的發展經驗和技術優勢,支持、幫助全球發展中國家建設大批交通基建項目,幫助這些國家實現互聯互通,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從而有效分享全球經濟的發展紅利、避免再次陷入被邊緣化的風險。

而且,中國作為當前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基建的全產業鏈,加上建造技術成熟達世界一流水平,且價廉物美,成本控制能力優於其他國家,因此擁有很高的競爭優勢。

在新德里舉行的G20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右)、印度總理莫迪(左)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萊恩(中)參加全球基礎建設與投資合作會議。(Reuters)

因此,未來西方國家的相關基建規劃,例如「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的鐵路在修建過程中,如果美歐印等國家能夠克服中國在修建相關基建項目曾面臨的挑戰,我們自然樂觀其成。如果屆時有關項目的修建過程中,需要中國的技術、中國的經驗和中國的模式作出支援,甚至邀請中國參與修建鐵路,相信中國也將樂於協助。

而且,中國也願意與西方國家進行「第三方市場合作」。在很多基建項目中,例如,在歐盟國家克羅地亞佩列沙茨大橋在建造過程中,中國企業先後攜手歐盟的18家設計諮詢公司、45家施工企業及112家來自克羅地亞、德國、波蘭等國的全球設備、材料供應商參與大橋的建設。這說明了中國企業真正實現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深化國際產能合作,積極與有關國家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取得各施所長、各得其所、多方共贏的良好成效。

共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共建國家的合唱。對於中國而言,不僅是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而是對國際上任何有利於加強互聯互通、實現共同發展的合作倡議和基建項目均持開放態度,中國也希望國際上所有的合作和項目,都能結出更多互利共贏的碩果!

10月16日,各國領袖陸續抵達北京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圖為泰國總理他威信(Srettha Thavisin,又譯社德他)。(Reuters)

問:雖然西方輿論傳統上對一帶一路有不同批評,但十年過去,您這麼多年研究一帶一路,一定跟很多外國專家學者以及政界商界人士交流過很多次,您覺得他們對於一帶一路的認知有哪些變化?

梁海明:最大的變化,是從以前的為批評而批評「一帶一路」,到現在認真、深入探討「一帶一路」給共建國家所乃至全球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我接觸的國外學者、政商界人士,比以往更加認真深入探討了「一帶一路」建設在實現經貿共贏、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全球健康等方面的影響,並形成了較為積極的總體評價。而且,與西方的媒體報道相比,學者、政商界人士們的觀點一般更為客觀,論證也更為充分和具有說服力。

例如,很多專家、學者通過理論模型和統計計量等方法,讓數據說話,駁斥了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簡單理解為「中國政府消化過剩產能和開展外交的渠道」或「中國從經濟和地緣政治上對所謂『自由』世界的佔領計劃」等錯誤認知。

又例如,不少外國的專家學者,引用新冠肺炎流行之初,中國就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運送醫療物資、派遣醫療專家、分享抗疫經驗等數據和事實,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彰顯了中國通過「健康絲綢之路」在全球範圍開展衛生外交的意義,尤其是隨着美國等發達國家減少對發展中國家醫療援助,中國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地位會更加突顯。

對於這類正面聲音,我們應積宣傳,推動國際社會形成關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正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