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誌】500期《號外》中最受歡迎的封面:那些年的梅姐華仔

撰文:外灘
出版:更新:

這本城市雜誌,留下了這麼多至今都閃著光的人啊。

當香港的城市雜誌《號外》迎來自己的第 500 期時,他們做了這件事——讓大家為他們的 500 張封面投票,選出自己最為滾燙的,閃著光的青春記憶。

看似平凡,卻一下擊中了我們的心。

這是我們最為滾燙的,閃著光的青春記憶。(外灘提供)

在那時,Photoshop 還未盛行,這 500 張排版精良的封面,即使放在當下也可以輕鬆甩出其他雜誌幾條街。在這裡,你也可以找到永遠鮮活的,值得銘記的封面巨星。

它不僅見證了香港文化的變遷史,也見證了我們一代人那些一去不復返的青春記憶。

你猜哪一期是第一名?看完文章,你就知道了。

《號外》見證了我們一代人那些一去不復返的青春記憶。(外灘提供)

70 年代,《號外》就是香港的名片

每個城市的雜誌,就是代表這里文化的名片。

《號外》可以說是伴隨著香港的城市發展而崛起的一本傳奇雜誌,它與香港的文化變遷幾乎保持著同步的發展軌跡。曾經輝煌一時,又隨著時代的終結,開始另尋出路。

創刊於1976年的《號外》雜誌,以當時的體量和容積,可以稱之為「生活方式」雜誌。

70 年代,《號外》就是香港的名片(外灘提供)

因為它的內容囊括了時尚,飲食,音樂,電影乃至科技,設計,建築等領域,將文化藝術生活中一網打盡。

在七十年代,《號外》搭上了香港經濟和文化騰飛的快車。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它成了華人文化圈獨一無二的文化標杆,甚至被一代中產階級奉為圭臬。

黃金 80 年代,它見證了巨星的誕生

《號外》成立同一年,香港無線電視台正式開播,標誌著以粵語為主的電視媒體節目開始走入百姓家。

隨著電視的普及和經濟的迅速發展,香港音樂和香港電影開始迎來了發展黃金期。

按下圖看80年代的《號外》封面▼

+10

90 年代,黃金一代,盛極一時

經過電影電視節目的大眾普及和華語樂壇頒獎典禮制度的確立,香港流行文化於此時迎來了真正的黃金時期。

不論是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還是唱片公司巨頭寶麗金旗下的張學友,黎明,周慧敏,陳慧嫻,那時的香港歌手的唱片銷售輕輕鬆松都能有白金銷量。

而這種繁榮景像也吸引了以羅大佑,鄧麗君為代表的台灣音樂人到香港唱粵語歌。

1993 年,黃家駒和陳百強相繼去世,這也給香港樂壇蒙上了一層陰影。

1993 年,黃家駒和陳百強相繼去世(外灘提供)

香港電影則依舊以喜劇片為主,鬼片這一類別也開始深受觀眾喜愛。同時,「雙週一成」(周潤發,周星馳,成龍)的票房保證也開始形成。星爺的電影開始稱霸香港電影的票房榜。

這段時間,香港產出了諸如《胭脂扣》,《秋天的童話》等佳作。香港電影人也逐漸海外市場發展,張曼玉,王家衛,蕭芳芳等人均在國際電影節斬獲獎項。

按下圖看90年代的《號外》封面▼

+9

00 年代,「後香港」時代,輝煌終要謝幕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香港的經濟泡沫破滅。

與此同時,香港電影也開始受到好萊塢電影的衝擊,許多優秀的電影人也開始向海外發展,加上出於對回歸後各種不確定性的迷茫和未知,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香港影人也逐漸轉移到內地發展和拍片。

被合稱為「四大天王」的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制霸了九十年代後期的香港樂壇,尤其是張學友,他的唱片銷量甚至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亞洲的唱片銷量更是僅次於邁克爾·傑克遜。

1982 年 7 月刊,封面是風頭正勁的劉德華。(外灘提供)

然而,輝煌終歸還是要謝幕。

2003 年,「沙士」(SARS)席捲了香港,城中人人自危,有些大樓更是被整棟隔離,大家戴著口罩行色匆匆,不敢交談,生怕染上病毒。

雪上加霜的是,在這一年,張國榮和梅艷芳相繼離世。這對香港來說是一個致命打擊,疾病可以戰勝,但是這兩位在香港人心中佔據重要地位的人,卻永遠地走了。

輝煌不再有,但香港的流行文化卻留下了這麼多至今都閃著光的人。實在是值得銘記。

除了那些,按下圖看《號外》還有這些值得你記住的封面▼

見證香港變遷的《號外》,在 2004 年已經被現代傳媒收購,雖然沒有以前的先鋒姿態,但它依舊立足於香港本土。在這紙媒日漸式微的當下,還能保持自己的特點和觀點,仍是非常厲害的。

【本文獲「外灘時尚」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bund-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