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習特會成果落實遲緩 中美又一次互相推諉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今年6月底大阪G20習特會後,兩國貿易團隊根據元首會晤的共識和成果,開啟貿易談判。但是,不到兩周的時間,雙方再次陷入了僵局。
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僵局不關是雙方在議題層面的分歧,而是誰先兑現彼此承諾的問題。
換言之,當前的談判模式是一邊兑現承諾、一邊推進談判。如果承諾無法及時兑現,談判自然也會受到影響。中美雙方似乎都有各自的理由。

7月18日中美貿易談判牽頭人劉鶴和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的通話有些「遲到」的意味,通話內容亦未及時公佈。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抱怨中國遲遲未能兑現購買大量美國農產品的承諾;而中國政府則認為,美國應該在解禁中國企業華為方面採取切實行動(比如儘快向美國供應商發放許可證,允許同華為的買賣,改善華為在美國的市場境遇)。

這種意見衝突導致彼此談判進展緩慢,雙方在年末或明年特朗普連任競選年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小。除了「誰先兑現承諾」的意見分歧外,雙方在究竟如何重啟協議談判也有不同意見,究竟是將5月的版本推到重來,還是在5月版本的基礎上繼續談判?

連任競選的特朗普需要一份協議,也需要中國購買更多美國商品。(Reuters)

一方面,這是彼此都在檢驗對方的誠意,看自己做出讓步的同時,對方能否真正兑現承諾;另一方面,這也再次説明,究竟能夠達成什麼樣的貿易協議,雙方依然在摸索。

對於特朗普政府而言,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習特會後再次獲得授命,推進和中國的貿易談判。但他對部分或全部解禁華為的做法持有疑慮。從中國政府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本週的答問,亦可看出中方的疑慮。

7月12日,在被問及「美國財政部否認曾呼籲美國企業就同華為交易儘快申請豁免」時,耿爽表示,美方以莫須有的罪名打壓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不僅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也損害了美國企業的利益,嚴重影響兩國乃至全球正常的科技交流和貿易往來,對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都造成了破壞。

特朗普根據中國購買程度判斷自己和習近平的私人關係。(Reuters)

7月16日,針對美方「因為經濟放緩,中國迫切希望與美國達成協議」的説法,耿爽認為這完全是一種誤導。耿爽當時説,達成經貿協議絕不是中方單方面的訴求,美方也有這個需求。中國呼籲美方同中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礎上,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經貿摩擦,爭取達成一份互利雙贏的協議。

可以看出,中國已展現自身邏輯:美國將華為作為貿易談判籌碼,如果要為重啟的貿易談判「鬆綁」,美國就應該率先解禁華為。這是前提。按照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峯的説法,那就是美國應該首先將華為及其他中國企業從「實體清單」(Entity List)中移除

有媒體報道稱,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曾敦促多家美國企業高管申請華為黑名單豁免權,一旦申請,美國商務部才會授權。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之前曾提到,在不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將向尋求向華為銷售產品的公司發放許可證。

不過,美國財政部7月18日否認姆努欽曾向企業高管施壓。

其實,除了以上提到的技術性因素外,之前一直存在的結構性分歧依然存在,包括中方要求美國取消所有關税的要求,都沒有得到緩解。而且,美國施壓或勒索的姿態似乎並沒有改變。特朗普7月16日説,美國要與中國達成經貿協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如果有必要,美國可能會對價值3,000多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税。

萊特希澤(左一)需要平衡自己和總統的利益。(AFP)

所以,雙方目前似乎又進入一場拉鋸戰。分析認為,這主要還是和美國內部的分歧有關。

大阪習特會的成果,屬於特朗普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達成的個人成果,很多內容都超出了白宮幕僚、乃至華府保守派的預料。和國會溝通密切的萊特希澤,反對解禁華為、反對撤銷關税,這必然和姆努欽等温和派的主張不同。加上國會的施壓,特朗普整個貿易團隊只能敦促中國先購買更多美國產品,以此滿足特朗普的政治需求。只有這種需求得到了滿足,白宮的主談派才有更多空間,促使對華為的逐步解禁。否則,雙方很難靜下心來討論和協議有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