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未虧欠香港 《人權法》或被特朗普消極對待

撰文:李秀坤
出版:更新: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本月19日已經參眾兩院批准,只待總統特朗普批准便可生效。神隱3日後,特朗普22日接受霍士新聞(Fox News)採訪時首次就方案發言:「我既要和香港同行,也要和習近平同行」,令外界認為其對簽署法案有所保留。事實上,如今北京政府或特朗普本人都正試圖《人權法》影響,令其不至於破壞貿易談判同中美關係,但這樣的「默契」也有脆弱的一面。

繼參議院透過「熱線程序」無異議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後,美國眾議院19日以417:1的懸殊差距,通過參議院版法案。次日,包括民主黨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及共和黨籍法案提起人史密斯(Chris Smith)在內多人舉行簽署儀式,正式將法案提交予總統特朗普簽字。

特朗普認對港關注已足夠

外界不斷吹風特朗普將簽署協定,但一直「只聞樓梯響 不見人下來」。當地時間22日晚,特朗普接受霍士新聞《Fox & Friends》電話訪問時,忽然爆料稱自己曾阻止習近平將百萬大軍開入香港:「我叫他不要那麼做,那會是很大的錯誤,那樣會大大打擊貿易協議。」。他又在訪問中表示若沒有他的努力「香港在14分鐘內便被毀滅了,那就不會有任何騷亂,只會有一個警察國家。」

大量解放軍士兵和軍車今年8月起在臨近香港的深圳灣一帶集結。(法新社)

被問及是否會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時,特朗普則閃爍其詞,先表示「法案裡有複雜的因素」,又表示「我們要和香港同行,但我和習近平同行」。他還提到正在談判中的貿易協議:「我想和所有事同行。但我們也在構建歷史上最偉大的貿易協議」,似乎對簽署法案可能影響協定心有餘悸。

「喝退解放軍」或許是特朗普的誇大說法或一廂情願。如同其去年在新加坡同金正恩會面後,特朗普回國便宣稱自己阻止了朝鮮半島戰爭,更多地製造話題效果,在外交領域給予民眾「做到野」觀感。事實上,今年8月解放軍大量部隊集結在深圳灣時,包括的德國、英國在內多國都曾籲請北京克制。但「老解」最終未過深圳河,更多源於北京只視此為威嚇手段,實際行動上頗為克制,同外國呼籲並無因果關係。

不過,這樣的一廂情願也表露特朗普對香港問題的真實想法。囿於美國政治現實,特朗普不可能「否認」香港存在「人道危機」,但卻用了和「解放軍屠城」比較的手法,塑造「香港如今相對不壞」的印象,盡可能淡化《人權法》通過的必要性。在他看來,自己已經幫香港人夠多了,接下來應該翻過這一頁,專注於可能帶來更多利益的中美貿易協議。這樣的操作已有先例,早前美國從敘利亞撤軍時,特朗普便推出「協助庫爾德人撤離邊境控制區,可避免人道災難」的論述,規避「拋棄庫爾德人」的責任。

如此看來,即使特朗普在國會「一邊倒」壓力下簽署《人權法》或放任其自動通過。短期內,行政部門主動援引法案發起制裁,或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可能性並不高。

土耳其上月在美國宣佈撤軍後,進軍敘利亞北部庫爾德人地區。(AP)

特氏成中美關係壓艙石

事實上,特朗普在香港問題上,似乎更願意向北京示好。正如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所言「中國領導人無法忍受任何形式對香港主權的挑戰」,這樣的挑戰可能來自香港內部,也包括被北京形容為「外部因素」的《人權與民主法案》。特朗普對這點顯然有所認知,因而不願意配合國會高調行事,亦無意將此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畢竟,若特朗普按其「極限施壓」的邏輯,全面執行《人權法》;北京也可能採取斷交、斷絕貿易往來等手段,令兩國關係進入無可挽回的「冷戰」狀態。

然而,這樣的狀態雖非特朗普所樂見,卻是美國不少政治精英希望推動的。深處光譜左側的佩洛西(Nancy Pelosi)深信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上難以妥協,美國有道德義務同「侵犯人權」國家對抗;深處光譜右端的盧比奧(Marco Rubio)相信中國的持續壯大,終將取代美國領先地位,必須用盡一切手段遏止,左右派政治精英實是殊途同歸。

對日益壯大的「反華陣營」而言,已經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乃至仍在審議的《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或《加強西藏政策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旨在推動中美進一步脫鈎,令行政部門可無顧忌的同中國「開戰」。正因如此,北京方面在19日參議院通過《人權法》後,回應多限於口頭,未有太多實際反制措施。一方面為特朗普留下迴旋餘地,另一方面在於北京不願陷入「中美脫鈎」的圈套。

至於曾經主導貿易戰,被視為「對華悍將」的特朗普。如今看來,則愈發像是中美關係的穩定劑和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