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停火中國經濟企穩 萊特希澤失敗了嗎?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1月15日,中美貿易戰迎來兩年來最重要的節點,隨着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敲定,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中國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為文件簽字。特朗普向攝像機展示協議的一刻面露笑容,他的身旁是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財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站在舞台最旁邊的則是中美談判的牽頭人、白宮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 

在200餘人共聚一堂的盛大簽署儀式上,萊特希澤顯得最為落寞,作為執掌整個中美談判的牽頭人,他全程站在一旁,唯一的動作是給特朗普撿起地上的文件。他甚至不是特朗普首個感謝的人——他在邀請彭斯發言之後,才對萊特希澤表示了「特殊感謝」。

最值得玩味的是,萊特希澤撿起文件後對特朗普玩笑稱「我是多功能的」(I'm all purpose),引起全場鬨笑。特朗普當眾問萊特希澤,談判工作比想象中更艱難還是更簡單?萊特希澤表示,「比我想的難多了」。

中美協議簽署儀式上,萊特希澤站在舞台的一邊。(AP)

↓↓↓想知更多萊特希澤的過往經歷,請觀看圖輯:

+4

萊特希澤「太難了」

從2018年年底,萊特希澤成為中美談判的最主要的牽頭人,到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簽署,曾讓日本「聞風喪膽」的萊特希澤,絕沒有得到他理想的結果。

中美協議簽署後,外界質疑協議是否能夠執行,萊特希澤對媒體說「如果中國改革派希望協議有效,它就能有效」,雖然他補充了一句「即便他們不希望這樣,協議也有執行機制約束」,但顯然底氣不足。

萊特希澤也多次表示,這個階段性協議並沒有解決中美貿易之中的所有問題。換言之,協議並沒達到美國團隊最初的諸多訴求。事實也的確如此,這份協議除了中國承諾的大額採購的確對中美貿易有巨大潛在影響之外,知識產權、金融開放和匯率政策方面大多數都與中國此前的承諾相似。

要知道,萊特希澤在談判過程中是最強調中美貿易的結構性問題以及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人。當外界得知他將要取代姆努欽成為中美談判的核心人物,一時間「《廣場協議》即將重演」、對華鷹派主導談判的種種猜測瀰漫。白宮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稱他是「最難應付的對手」。

事實證明萊特希澤雖然低調,但談判中的果斷強硬仍然如前。他曾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如果有比關税更好的辦法,我願意洗耳恭聽,我從未聽說。」他甚至曾說起「談判無用論」,來證明關税措施的必要。2019年談判過程中,媒體多次曝出萊特希澤勸說特朗普拒絕達成協議,繼續向北京施壓。去年5月之後中美貿易戰惡化,也有萊特希澤告知特朗普「中國反悔」的原因。

可是,中美談判的拍板人卻從來不是萊特希澤。萊特希澤的不斷施壓讓身背競選壓力的特朗普逐漸失去了耐心,兩人之間的分歧浮出水面。去年1月,中美一度表示馬上達成協議,而特朗普稱達成的是「諒解備忘錄」,被萊特希澤當場糾正。此後8月特朗普突然對華加徵3,000億美元商品關税,有消息人士稱萊特希澤認為當時並非好的時機。此外協議內容還不斷在國會承壓,被兩黨的對華鷹派輪番質疑。

萊特希澤或許想到了北京談判的「難」,但沒想到白宮內部博弈同樣複雜。在特朗普、鴿派人士、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以及國會其他鷹派之間斡旋,萊特希澤大概只能苦笑自己是「多功能」的吧。

對華鷹派該清醒了

以萊特希澤為代表的一眾對華鷹派,其實本就和商人思維的特朗普不同,在為白宮效忠的同時,他們在意識形態上對中國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見,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奉行也更出於對美國製度的優越性和國家榮譽感的深信。

萊特希澤在美日貿易戰之中,曾幫助把日本推入「失落的30年」。而2019年美國對華關税清單曾一度涉及幾乎所有品類的進口產品,中國經濟全年增長率雖然下跌,但仍保持在6.1%的較快增長。

因為中美貿易共識達成,12月中國進出口數據明顯好轉,協議簽署之後貿易戰壓力進一步緩和,外部壓力釋放對經濟增長更是利好。這次的協議涉及到中國兩年內加大採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可見至少在短期之內這份協議能夠穩定中美貿易關係。

中國經濟的定力,恐怕超出了美國諸多鷹派的想象。實際上,萊特希澤的談判能力和專業水平絕不比彼時美日談判時的差。至於他所謂談判過於強勢和溝通上的問題,也不是無法逼迫中國對美國服從就範的根本原因。中美綜合實力差距的減小,以及全球產業鏈融合的大趨勢,才是關税戰難以再一招制敵的真正理由。

這也是萊特希澤和很多對華鷹派未能理解、或者說不想承認的。可悲的是,即便萊特希澤曾經有過貿易戰的「輝煌」,美國成功打壓了日本和歐洲國家之後,只是暫時獲得了主動權,但並沒真正解決國內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今天這些難題可謂積重難返。在世界變局之中,用霸權獲得臣服只會越來越難,鷹派的舊夢不醒,就註定無法達成美國「重新偉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