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達成率86% 新能源車進度超前、先進光刻技術未實現
中國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目標是在10年內實現中國製造業的自給自足,現在距離2025年只剩下8個月,《南華早報》報道,過去幾年雖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中國製造2025」的許多目標如今已經實現。
報道稱,通過官方及其他權威資料數據梳理得出,過去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已實現了新能源汽車、信息技術等10個關鍵領域的超86%的目標,這證明美國關稅和制裁對中國是無效的。
據《中國科學報》2014年報道,時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表示,「中國是製造大國,但還不是製造強國,製造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大多數產業仍處於價值鏈中低端。」,在此背景下官方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目的是透過提升製造業的科學技術,生產高品質、高價值的產品。
報道稱,「中國製造2025」剛實施時,中國的汽車大多來自進口,飛機也是由美國波音公司或歐洲Airbus製造,包括電腦和手機中的晶片、操作系統和軟體也多來自美國,銀行使用的數據資料庫也得仰賴跨國公司維運,處處受人掣肘。
《南華早報》整理過去10年出版的官方書籍和其他權威消息來源,整理計劃中提出的260多個目標,涉及機械人、農業設備、生物製藥和海洋工程等10個關鍵領域,數據顯示「中國製造2025」中超過86%的目標已經實現,其餘部分目標或在今明兩年間完成,同時,新能源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生產等遠超預期。
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遠超原定預期。根據「中國製造2025」目標,電動汽車年銷量預計在2025年達到300萬輛,但中國汽車製造商2023年銷售近1,000萬輛,其中比亞迪汽車的銷量就超過300萬輛,電動車的蓬勃發展更是讓中國汽車業一舉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航太科技和智慧化科技方面,中國自主生產的晶片和手機、操作系統已在市面上流通,國產C919飛機客運化覆蓋率持續提升,火星登陸探索、北斗衛星聯網和中國太空站的常態化營運則反映出航太領域全目標實現。
在最關鍵的資訊技術領域,5G技術仍被全球廣泛應用,積體電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工業軟件和智慧製造領域已實現大部分既定目標,雖然大陸仍尚未實現最先進的EUV光刻技術的產業化,但高端晶片製造仍持續發展中。
此外,新一代核電技術、高效燃煤發電技術、機械人、農業裝備、生物製藥、海洋工程等領域,「中國製造2025」設定的目標均已實現。其中,中國企業自主設計製造的超導磁共振系統,降低患者到醫院做核磁共振的費用;抗癌藥物也反向進入美國及西方國家市場;無人機、自動播種機和生物技術的使用,翻轉了耕地面積的限制。
雖然中國航空產業無法使用美國晶片、零件或技術,美國NASA科學家也被法律禁止與中國同行進行任何交流,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實現火星著陸探測、太空站、月球背面著陸及建設全球最大商業衛星觀測網絡等幾乎所有目標。中國企業現在已經可以生產伺服器、桌上型CPU、高速光纖和大數據系統等高價值產品,其中一些產品並獲得極高的市佔率。
不過,半導體製造中使用的先進微影技術、洲際客機和衛星通訊技術網絡的先進光刻技術等目標仍未實現,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被視為「中國製造2025」的延續,在這些未達標的目標裡,成為下一階段發展的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