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錄:海參崴「故土」「領土」之爭

撰文:范曉鵬
出版:更新:

7月2日,新浪微博俄羅斯駐華大使館高調紀念其遠東城市海參崴建城160周年,甚至公開強調其俄文名「符拉迪沃斯託克」意思是「統治東方」。雖然此後該使館悄悄修改去掉了「統治東方」字樣,但這依然這翻出了中國人近代史記憶中的一段傷心往事,引起了中國網民的普遍不滿,也許也包括《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

+1

次日,胡錫進公開發表了一段話,含義大約有三層:其一,他「反對俄羅斯使館發這個微博」,因為這「不是對中國公眾尊重的一種表現」;其二,領土的舊賬不能再翻,否則就意味着戰爭,所以,「我們中國人需要接受」;其三,持「恢復國土論」者不是不切實際者,就是圖謀「離間中俄關系」的故意者。

然而,胡錫進的「愛國論」隨後引起了更大的爭議。

此處不去列數充斥中國網絡的各種反駁和責罵,只回到爭議的源頭。

首先,「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等城市所在的那些土地都是中國的故土,但他們今天已經是俄羅斯的領土」。

1860年,中俄簽署《北京條約》,海參崴也就此被割讓給俄國。(網絡圖片)

這是一切爭議的關鍵。中共建政後實際上微妙地承認了滿清政府與沙俄簽訂的一系列領土割讓條約,聲稱「中方會作為清廷及(中華)民國的繼任者嚴格遵守」。這事實上奠定後來中俄邊界協議的基調。

從1964年到2004年中俄(中蘇)進行過三次邊界談判,其中有關東段邊界問題的爭端分別在1991年《中蘇國界東段協定》及其子約1999年《中俄國界線東段的敘述議定書》和2004年《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中得到法律解決。坦白講,這兩大協定雖然意義重大,但對於中國來說意味着莫大的國土損失,包括海蘭泡等地就此「合法」地成為了俄羅斯的領土。

所以,今天中國國內再度出現有關「故土」的爭議時,的確如胡錫進那樣是對故土的記憶與懷念。但是,對故土再深厚的民族主義情感也不能改變國際現實——因為中俄(中蘇)是在平等的情況下由兩國政府簽署了合法的邊界協議並經過兩國「議會」批准,具有無可置疑的法律效力。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一度因邊境糾紛發生武裝衝突。(網絡圖片)

這意味着,除非證明協議的不平等性和不合法性,否則網絡上的情緒宣泄也只是情緒宣泄而已,情緒不能推翻國際法認定。這對愛國主義者來說或許很殘酷,但很現實。

其次,胡錫進考慮的焦點是擔心中國人的故土情結破壞了中俄關系。在今天無論是從現實處境還是從長遠戰略考量看,中俄可能在未來長時期內要「報團取暖」,各取所需。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俄羅斯可以刻意踐踏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和尊嚴。正如人們所說,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的行為如果不是愚蠢,便是「刻意」地挑釁中國人的民族情感,挑動中國人對俄羅斯的反感。

胡錫進雖然對此表達了「反對」,但也僅限於此,只是認為其行為可能與俄羅斯方面的期待「適得其反」「效果都不好」。如此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這大約是其被罵「精俄分子」的原因罷。

我們不能妄加揣測他究竟是不是「精俄」,但至少向俄羅斯表達抗議並要求對方道歉的勇氣應該有吧。而且,這也是包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內中國官方應有的起碼姿態。

化用胡錫進一句話,中國人需要接受失去故土的現實,但是否也要接受這樣一種尊嚴不對等的「準盟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