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增長速度下滑 專家指與土地勞工制度有關

撰文:王忠會
出版:更新:

印度經濟增長速度連續下滑引發關注,為何印度無法複製中國發展模式?專家認為,印度經濟發展中面臨多個弊端的阻礙,包括基礎設施落後、土地制度與勞工制度等問題。

印度中央統計局11月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2019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從上個季度的5%降至4.5%,已連續7個季度下滑,為6年多來最低水平。

在數據公布的當晚,印度新德里電視台就印度經濟形勢舉行專場辯論,來自經濟、税務、貿易等領域的5名專家幾乎一致將經濟下滑的責任歸咎於政府政策不力,質疑「莫迪經濟學」失靈。

《今日印度》報道稱,印度政府解決需求側一端存在問題時不夠果斷,導致傳統經濟增長驅動引擎乏力。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3日為此發表了分析文章,專家指出印度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多個嚴重問題,稱中國的成功迄今為止無人可以複製。

中國西華師範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龍興春教授認為,中國的成功迄今為止無人可以複製。

龍興春指出,印度的問題在於基礎設施格外落後,並且短期內也無法得到改善,再加上土地制度、勞工制度等問題,都制約了其製造業的發展。

外國公司在印度投資建廠的風險極高,勞工不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經常罷工難以解僱。

此外,印度受土地制度的限制導致徵地速度很慢,中國則不存在這些問題,因為中國實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歸國家所有,不僅徵地速度快,勞工的效率也非常高。

龍興春認為,中國對對外開放政策非常有信心,積極通過擴大開放來參與全球價值鏈,反觀印度則認為自己毫無競爭力,觀念上對開放政策也是持保守的態度。因此印度並非不想學習中國的模式,而是學不了。

根據印度法律,為了獲得用於建設高速公路或任何其他基礎設施項目的土地,必須徵得涉及土地所有人中三分之二人的同意,這是一個很高的門檻。

龍興春指出,中國正是從基礎設施的發展開始的,沒有基礎設施的發展,其他經濟部門就不可能發展。

另一個重要問題來自印度的勞動法。1947年的《工業糾紛法》規定,所有僱用100名以上員工的公司在業務重組、人員裁剪、甚至連解僱員工都要獲得國家許可。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庫普利亞諾夫指出,在印度經濟中,有許多具有社會意義的行業僱用了大量的員工,這些部門支撐着印度工業基礎,儘管它們虧損。印度不能犧牲這些產業。

與中國不同,印度不尋求依靠外國市場和參與貿易領域來解決自身增長的問題。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對待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立場。在11月份舉行的曼谷東盟峰會期間,印度拒絕簽署該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