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關係薄如紙?歷史斷交大事紀 台灣40年前已曾遭狠撇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台灣周二(13日)被巴拿馬「轉身射個三分波」,突如其來宣布與台灣斷交,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巴拿馬僅在召開記者會宣布前40分鐘通知中華民國外交部,台灣指巴拿馬做法粗糙且無禮。
粗糙且無禮,從來是外交關係中的關鍵詞,一個國家的措詞與手腕有多強硬,似乎就代表了國力。

當年古巴領袖卡斯特羅向蘇聯靠攏,令美國與其斷交並實施經濟制裁。(網上圖片)

   美國 vs 古巴

美國與古巴交惡多年,源自一股「紅潮」。古巴在1959年革命推翻美國扶植的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獨裁政府,由卡斯特羅(Fidel Castro)上台推行社會主義經濟,沒收私人財產,令美國在古巴的企業大受影響。其時正值冷戰,古巴地處美國「後花園」,向蘇聯靠攏,被美國視為極大威脅。時任美國國務院顧問William Wieland就說過一句經典台詞:「我知道很多人覺得巴蒂斯塔是個渾蛋⋯⋯但美國利益行先⋯⋯至少他是我們的渾蛋。」
 
美國開始經濟制裁古巴,停止經濟援助之餘,又拒絕讓古巴向美國出口糖類,並對古巴實施禁運。兩國在1961年正式斷交,美國視古巴為恐怖分子,古巴亦將美國視為敵人。
 
斷交後美古雙方發生數次嚴重衝突,包括同年4月發生的豬灣事件,美國CIA與反政府的古巴流亡份子上演了一場入侵戰,最後因錯估古巴國內反政府情緒及美軍支援不足等種種原因而失敗,以及古巴導彈危機等事件,最後反而令卡斯特羅在古巴站穩陣腳,不違餘力地反美。
 
直至2015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卡斯特羅的弟弟兼繼任人勞爾(Raúl Castro),聯手為美古關係破冰,兩國才再次復交,開放旅遊業及進出口貿易等。經歷54年的風風雨雨,同年8月駐古巴美國大使館終於正式重開,不少古巴人聚集門外觀看美國國旗飄揚在夏灣拿的歷史性一刻。

美國國旗時隔半世紀有多,終再度在古巴升起。(網上圖片)
中美建交的代價就是台美斷交,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中)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握手。(網上圖片)

   美國 vs 台灣

1978年12月16日凌晨兩點,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在半睡半醒時,被一個消息嚇得清醒過來--華盛頓與北京已同時宣布即將於來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此舉意味着美台即將斷交,台美共同防禦條約亦將終止;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美台關係成為聘禮,由時任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親手粉碎,換來中美建交。
 
蔣經國對此的反抗相當激烈,指控美國「不僅失信於中華民國政府及人民,亦失信於整個自由世界人民」。台灣民情洶湧,相繼出現示威抗議與連署運動。同年春天,美國撤出大使館、駐台大使及駐台美軍,但隨即成立予非牟利民營機構「美國在台協會」。4月時,卡特簽署《台灣關係法》,承認台灣統治當局與其他主權國家享有同等待遇,再次加熱美台外交關係。
 
2013年公布的一封解密文件顯示,美方原本希望給予台灣3星期時間作預備,但因不想讓國會插手,最後只在公布前數小時告知台灣。

分析指,美國官員關注台灣去向,一是因為意識形態,及台灣在冷戰中的戰略與經濟地位;同時亦因為了維持美國的國際地位,不致失信。 

印巴關係近年再度交惡,印度以外交手段制裁巴基斯坦。(網上圖片)

   印度 vs 巴基斯坦

1947年巴基斯坦宣布自印度獨立,雙方因查謨和喀什米爾領土歸屬問題交惡,在1947年到1971年間發生過三次大規模印巴戰爭。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與孟加拉國獨立戰爭撇除不了關係,孟加拉在成功獨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後,得到印度政府承認,巴基斯坦視之為一種敵對行為,宣布與印度斷交。次年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尊重1971年喀什米爾雙方停火後線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其後兩國在1976年正式恢復外交及貿易關係。
 
近年印巴兩國的喀什米爾爭端再次升溫,在實際控制線邊界時常駁火。去年9月19名印度士兵死於武裝份子槍下,印度直指事件與巴基斯坦有關;同月印度軍隊越界反擊,擊斃10名武裝分子及巴國軍人。雙方於10月各自宣佈驅逐一名對方在本國的外交官。
 
駁火事件發生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以外交手後制裁巴基斯坦,提出重新審視1960年在世界銀行調停下簽署的《印度河水協定》(Indus Waters Treaty),調整3條經印度流至巴基斯坦的河流,包括印度河、傑赫勒姆河和奇納布河的用水量,試圖向位處下游的巴基斯坦報復。

印度又抵制原定於11月在巴基斯坦召開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峰會(SAARC),孟加拉、阿富汗及不丹亦跟隨印度步伐,巴基斯坦處於孤立局面。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