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山人.陳嘉俊2】創辦首本生態雜誌 出版生涯「期期嘔血」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陳嘉俊(Jan)喜歡行山、露營及釣魚等野外活動,他將興趣變成事業,在2000年創辦香港首本野外生態資訊雜誌《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去年,Jan親手為出版了100期雜誌寫上句號,全面轉型至手機應用程式及網上平台。
Jan回憶過去出版雜誌的歲月,說得最多的兩個字是「嘔血」,以血淚史來形容。他坦言最後20期都要蝕錢,但為了令雜誌有個圓滿結束,才捱到第100期。他表示現今媒體的「遊戲方式」已經改變了,只有轉型到網上,才能繼續生存。

「等一等,我拿些好東西給你看!」正接受訪問的Jan離開座位,找了一個紙盒,翻開文件夾,拿出一些膠片。他微笑地問記者:「你見過嗎?這些是菲林。」一式4份的菲林上,隱約見到一隻中華白海豚,這是第13期的《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雜誌封面。印刷廠就是要用這些菲林,去印出雜誌。

不捨得扔每期封面菲林

「不捨得扔,扔極都不捨得扔!」翻開菲林及色稿,Jan感嘆:「望見它們,這些簡直是血淚史,講起都嘔血。」以前Jan把雜誌所有菲林都儲起,一卷卷的放在櫃頂,直至搬辦公室,他才不得不將大部分扔走,只保留每期封面的菲林及色稿。他拿住菲林說:「如果連這些都丟棄,就會失去了這份回憶。」

Jan將第13期雜誌封面的菲林拿出來。(顏銘輝攝)
菲林一式4份,因為菲林要分靛青(C)、洋紅(M)、黃(Y)、黑(K)4色。(顏銘輝攝)

他拿出一份色稿給記者看,紙上有兩個封面,問道:「你看看有什麼分別?」封面皆以露營為主題,只是一日一夜;還有,這兩個同樣是第18期的封面。Jan解釋:「我們甚至會造兩個封面出來,之後揀稿。整件事,全部都是心血。」最後,那一期,Jan選了晚上露營的那一個封面出版。

Jan當年為同一期書設計了兩個封面,之後再挑選。他挑選了右邊的那一個。(顏銘輝攝)

18年來,雙月刊《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為香港人提供行山露營、野外活動及自然生態資訊,有的以地方為主題,如東平洲、大澳、西貢、麥理浩徑,有的以活動為主題,如潛水、露營、生態攝影,亦有的以動植物為題,如蝙蝠、菇菌、蜘蛛、海豚等。

談起雜誌的創刊經過,Jan娓娓道來。在1999年,曾經出版釣魚雜誌《研釣集》的Jan結識了海豚研究員洪家耀(Samuel),兩人志同道合,一拍即合,希望出版一本野外生態雜誌。「他醉心於海洋研究,當他回到香港後,才發現香港如此漂亮,有那麼多好地方,無奈當時香港沒有一本講野外及生態環境的雜誌。」Jan說:「醞釀了很久,用了半年到9個月的時間,第一期才誕生。」2000年,《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的創刊號面世。

第二期才最「大鑊」

不過,Jan表示第二期才是噩夢的開始,「以為第一期最辛苦?之後就大劑!因為你定了做雙月刊,下一期就是兩個月後,面對趕稿、追稿、校對資料等壓力,由那一刻開始,迫、迫、迫、迫到去年,18年了。」最初人手有限,只有Jan、Samuel及設計師3人,負責接收來稿、編輯、翻譯、排版設計、相片、校對。Jan嘆道:「這是個無底深潭,那時日以繼夜工作。埋版的時候,最瘋狂的一次是連續5晚通宵。」

陳嘉俊在90年代曾出版釣魚雜誌《研釣集》。(由受訪者提供)
千禧年初,陳嘉俊(Jan、中)與拍檔創辦野外資訊雜誌《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由受訪者提供)

問到Jan做雜誌時遇過的困難,他苦笑:「全部可以撞板的地方都撞過。」他表示試過很多次,到出菲林送去印刷時,才發現有錯,要重出菲林。他總結經驗,得出一個結論:「寫稿及校對永遠都是『發雞盲』。」大笑兩聲後,他續說:「寫稿永遠覺得自己不會寫錯,校對就覺得校了10次8次,怎會有事!所以有很多盲點。我發現將稿件交給一些『三九唔識七』的人去看就最好,他們總可以發現不對的地方。」

談及最難忘的一期,Jan一時三刻都說不出來,他站在雜誌架前,目光一掃排列整齊的書脊,順手拈來幾本,東說一句這期去昂坪茶園做訪問很難得,西講一句那期介紹山界前輩李君毅很有意義,還有一期由他親自繪畫封面,主題是他帶學生去南北極考察……可能在Jan心目中,每期也是心血結晶,正如他自己所說:「期期都不同,期期都嘔血。」

陳嘉俊精選最喜愛6期封面:

+1

Jan常常強調這本雜誌是中英對照,「我的英文不太優秀,如果沒有一班專業團隊及朋友,怎能做到!」雖然困難,但他認為堅持中英對照是值得的,「只是出中文,就只有香港人看到,如果有英文,可以讓外國人都看得到。你可能覺得出英文的受眾少,但有回響,面且外界會對我們另眼相看。」

捱到100期才結束雜誌

Jan及同事的努力很快得到市場認同,頭12期很快就斷貨,他們出了兩本合訂本;《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還得到廣告支持,可以回本。他說:「如果沒有廣告,根本生存不到,你見到我的雜誌廣告都不少。」不過,隨互聯網的興起,紙媒走向黃昏。當雜誌出到第70期左右,Jan已經計劃結束紙本雜誌,當時他們已經有網站。他說:「我們想要一個完美的句號,不想『砰』一聲就停,所以無論如何都堅持做到第100期。」

Jan為頭12期雜誌出版合訂本。(顏銘輝攝)
Jan表示當年印製海報也要出菲林。(顏銘輝攝)

最後20期蝕住做

Jan坦言每期雜誌的成本超過10萬,他說:「近20期,其實都要蝕,但又不用每期蝕十幾萬去做。始終每期都有銷量,應付到大部分支出,但都要蝕,蝕幾萬當贏,真的當贏。由於實體雜誌到網上需要一個過程,要醞釀及時間消化,亦要令讀者及市場接受這件事。」雜誌第100期、也是最後一期的標題是「百看不厭」,去年出版,既是回顧過去每期,也是全面邁向網上時代的開始。

Jan希望將《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轉型為網上生活平台,並開發手機應用程式「野Guide」,吸引不同的寫作人提供高質素與自然生態文化相關的內容。他說:「你上社交網站,就想看一些熱門及快的東西,而上我們的平台,就是看文章及內容,希望你會咀嚼閱讀,就像以前看我們的雜誌。」除此之外,Jan還開發了一個應用程式叫「Hiking Guide」,為新手提供行山路線參考,下載次數約6萬。

去年,《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第100期出版,為這本有18年歷史的野外雜誌寫上句號。(梁鵬威攝)
陳嘉俊表示,紙媒的黃金時代已過,現全力轉為網上平台。(顏銘輝攝)

望讀者明白應用程式需要廣告收入

由管理雜誌到網上平台,Jan希望用戶體諒他們需要廣告。他表示香港讀者普遍認為雜誌是值得用錢去買,但「覺得網上的東西全是免費,這是很大的問題」,他感嘆:「有件事幾可悲,讀者想看,但又不接受有廣告。應用程式最好沒有廣告吧,用家這樣想是正常的,他們永遠想最平、最靚、最正又不用錢,但不明白製作的人。要知道做到這件事,是需要資源,要人力物力及錢。」

儘管已經轉型,但Jan坦言雜誌及網上平台,都不是賺得多錢的項目。他說:「賺錢不是靠這個,這是賺不到錢的;我們主要靠做活動,做project的收入。做雜誌所賺取的不是賣書,而是品牌建立,要在香港堅持出一本雜誌18年,你跟任何人說,沒有人會覺得你不行,而且是出一本那麼專業的雜誌,沒有人會看輕你們。」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