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山人.陳志安1】60年代靠軍部地圖行山 難忘攀鳳凰觀日出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資深行山隊領隊陳志安見證了香港行山界半個世紀的發展。
他記起在大嶼山落山後搭運魚船離開的刺激,難忘跟庸社夜攀鳳凰山看日出的壯麗,憶述創立行山隊首次活動即上蚺蛇尖的大膽。從陳志安的經歷,帶大家回到60年代香港的山頭野嶺。

與陳志安相約在城門水塘小巴站,他一身運動裝,從郊遊徑的樓梯下來,灰白的鬍子中展露親切的笑容,中氣十足地跟記者打招呼。記者暗暗打量,雖然陳志安一頭白髮,臉上難掩滄桑的痕跡,但他精神奕奕,對答如流,不見龍鐘老態,相信六十來歲。

不過,記者猜錯了。陳志安笑說:「我就79歲了!由第一日行山計,差不多60年,我1959年開始行山。」別看陳志安年逾古稀還健步如飛,原來他年輕時身體孱弱,「那個年代,我在家中工作,我是做雕刻的,常常病,又瘦,個個叫我孱仔。初初跟朋友去行山,行山後覺得精神好,之後每次朋友叫到都去,就這樣行了幾年。」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陳志安在城門水塘的燒烤場接受訪問,講到他60年來的行山經歷。(顏銘輝攝)
陳志安收藏了一份大約有40年歷史的麥理浩徑宣傳單張。(顏銘輝攝)

滯留大澳怎麼辦?搭運魚船出市區

行山強身健體,但令到陳志安愛上這項運動,還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我試過一次,那次是引起我的行山興趣。」事隔多年,但陳志安仍記得很仔細,他續說:「我跟朋友上鳳凰山的羅漢塔,我那時是初哥,什麼都不知道。行程是星期六搭下午兩時的船入去大澳,星期日回來。入到大澳已經近5時,之後去觀音殿住,舊的那間是用木搭的。朝早開始上山,春天很大霧,先上昂坪,經地塘仔上羅漢塔,之後上鳳凰山,再落山回大澳。」

「可能大霧,帶隊的人找不到路,耽誤了時間,要趕回大澳搭5點船,有些人趕到,我跟另一些就趕不到。落到大澳沒有船,只好留在大澳。當年大澳只有一間旅店,在關帝廟旁有間大澳旅店。不過,那個時代行山,60年代,怎會帶很多錢行山!幸好鄉民教路,不用露宿,他們告訴我有隻油麻地小輪,夜晚8點開船,運魚去香港仔。我們在船上捱了一晚冷,去到香港仔。」

79歲的陳志安健步如飛,行麥理浩徑絕對難不到他。(顏銘輝攝)
陳志安仍然喜歡具挑戰性的路線,有時需要手腳並用。(受訪者提供)

夜冷店買軍用地圖

晚了落山,沒有交通工具回家,還要搭運魚船出市區,換着是其他人,恐怕會被嚇怕,但陳志安的想法完全相反,他說:「那次很好玩!由那次起,就愛上行山,去夜冷店買軍用背囊及水壺。」說到裝備,他補充:「通常去夜冷店買軍用背囊,或者背住個航空公司的航空袋,怎像現在的背囊五花八門,那個年代的行山裝備很缺乏!」

陳志安表示,那個年代很少郊遊地圖,「唯有要靠軍部的地圖找路,或者問村民,那時的鄉村仍很繁盛,問村民指點。在行山朋友的小組中,有人在軍部工作,他可以拿(地圖)出來,後來我們就在夜冷店買。軍部地圖十分詳細,上面連大石、水井也有。」

陳志安(左)近年行山與友人在鳳凰山頂合照。(受訪者提供)

初跟旅行隊登鳳凰山

可是,那班行山朋友後來有的移民,有的出國工作,不得不解散了。陳志安表示,之後開始跟旅行隊行山,「我第一次跟『庸社行友』,那些旅行消息在《華僑日報》上發布,我看到就會去參加。」庸社在1932年成立,是香港旅行隊的先驅,因有報章作為宣傳,規模日漸擴大。

陳志安很記得,第一次跟庸社行山,看到美麗的鳳凰日出。他說:「我第一次跟行山隊是1964年,參加庸社的活動,那次是夜攀鳳凰。先去寶蓮寺住一晚,半夜就上鳳凰山看日出。那日落雨,領隊們就在研究好不好上,最後決定上。他們說那次上去影的日出照片是最美的,有個行友還用彩色菲林影。第一次看鳳凰山日出,真的很靚,其後個個星期都去跟隊行山。」

陳志安自此每周跟隊上山,踏遍香港群山,直至1967年的「六七暴動」,香港旅行界出現重大變化,陳志安由跟隊及服務行友,漸漸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領隊。

第一屆香港武術及搏擊運動博覽(武博)將於5月3至5日在九展舉行。(01製圖)

【第一屆武博】眼界.決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舉行的第一屆香港武術及搏擊運動博覽(武博),活動包括解構武術電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館街遊戲,以及超過100個體驗班,讓市民、初學者或武術專家,透過這個多元化體驗型博覽會,從武博擴闊眼界、提升境界!

按此立即購票

按此瀏覽武博專頁